近日,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王可铮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放射学期刊——欧洲放射学《European Radiology》(JCI一区,中科院二区TOP)重磅发表。该研究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深入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术前PET衍生代谢参数对病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的无创预测价值,并通过MSI状态开展亚组分析,进一步评估了PET衍生参数在术后疾病进展中的预后分层作用。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5年最新统计,结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排名第四。许多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从而丧失手术机会。免疫治疗作为继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后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虽然为部分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总体获益人群仍十分有限。临床实践发现,病灶存在MSI-High(MSI-H)状态的CRC患者对免疫治疗应答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这类患者约占结直肠癌总人群的15%,是结直肠癌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然而,传统的MSI检测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MMR蛋白丢失或聚合酶链式反应(MSI-PCR),存在检测周期长、成本高等弊端,导致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及时接受检测。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王可铮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利用18F-FDG PET/CT临床糖代谢分子成像技术,仅通过一次扫描即可敏感地获取结直肠癌患者的原发灶、远处转移及复发灶的结构与功能信息。研究证实,PET/CT代谢参数能够无创、较为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创诊断工具。
通过研究发现,相比MSS组肿瘤,MSI-H具有更高的葡萄糖代谢活性和瘤内代谢异质性,PET/CT代谢参数可无创预测结直肠癌MSI状态:代谢肿瘤体积(MTV)、代谢异质性(IMH),是预测MSI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部分无法获取足够组织样本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作为传统有创检测的补充,为组织量不足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此外,研究还构建了基于MSI分型的预后预测模型,有助于精准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避免过度治疗。对于MSS型肿瘤,代谢异质性、黏液成分、低分化是独立预后因子;PET参数可有效预警术后进展风险;而对于MSI-H型肿瘤,PET代谢参数与预后无显著关联,仅肿瘤分化程度可预测进展。

研发新型双靶点PET示踪剂 肿瘤精准诊断实现重要突破
近日,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王可铮教授研究团队取得重要科研进展,成功研发出新型双靶点PET分子示踪剂68Ga-pentixafor-c(RGDfK),该成果已在国际核医学领域权威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JCI及中科院双一区杂志)发表,为肿瘤精准诊断提供创新性技术手段。

哈医大肿瘤医院PET/CT-MR中心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PET/CT临床分子影像中心之一,研发实力雄厚,是东北三省首批获得最高等级第Ⅳ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单位。未来,中心将持续聚焦国际医疗技术前沿,稳步提升临床诊疗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