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加入收藏

立足启智润心 构建思政育人新维度

大庆校区思政部融合党史学习教育 倾情打造培根铸魂育人工程

日期: 2021-05-18 信息来源: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六要”要求,也是对上好思政课提出的基本遵循,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郑重回答。

思政课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向思想强化、向实践延伸、向社会空间拓展。大庆校区人文社科系思政部以培根铸魂为根本,坚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领域,将其延伸到思政课堂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多维度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体系,让思政课“活起来”,促进思政教育取得实效。

夯实基础:打造专业宣讲团队 百年党史沁润课堂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基层、进头脑,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庆校区精心打造了由思政教师组成的“四史”教育学习宣讲团,开辟“红色讲堂”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前期的工作部署,宣讲团成员在寒假期间围绕“四史”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讨,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展任务分工、科学选题及备课说课等活动,确定了8个不同方向的宣讲内容。同时,将党史更好地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学好党史,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激励青年学生认识新时代自己肩负的使命。

延伸阵地:培育学生“红色移动课堂核心素养水到渠成

大庆校区人文社科系学生党支部依托思政部教学资源优势,组建了由学生党员、团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构成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小组。以“学生青马小组”系列实践活动打造学生“红色移动课堂”新阵地,小组配有融合专业、思政、管理为一体的导师,使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理论调查研究,增强学习效果;组织学生拍摄“微党课”,为学生打造巩固知识、分享体会、展示才能的平台,达到学生自我提升、互相促进的目的;组织思政课堂情景剧表演,用原创的情景剧、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演绎思政课程内容、当下热门话题或时政事件,鼓励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和探讨问题。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人文社科系学生党支部从青马小组成员中遴选30名优秀学生代表成立“大学生党史宣讲团”,从学生视角出发,面向全系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通过“讲红色故事、演红色情景剧、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观红色电影”等活动,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为同学们送去了一道党史学习教育大餐,以百年党史铸魂育人,让学习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同频共振:思政与专业精准对接协同推进润物无声

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从“思政课程”的单项维度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多项维度,为课程育人开辟出了新路径,但也为教育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与挑战。为了让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能有效融入思政元素,达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效果,大庆校区人文社科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前期对专业教研室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的调研与反馈,依托思政部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开展了思政课教师一对一指导专业课教师、思政教研室和专业教研室联合开展教学法的活动,创新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程包保制的精准对接模式,成立人文社科系“课程思政案例库撰写小组”。小组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教育、新时代抗疫精神、管理类、文秘类等重点内容撰写课程思政素材库,整理装订成册,供校区所有学科和专业使用。借助素材库丰富的资源,着力提升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扩大人文社科系课程思政建设的辐射面,促进校区全面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拓宽载体: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让思政课灵动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人文社科系思政部于本学期探索“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情景剧作品当中,通过生动活泼的展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徐姗姗开启了本学期情景教学的第一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主线、以红船会议为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旨,精心组织12名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题为“不忘初心勇立潮头——红船再出发”的历史情景剧。学生通过整理历史资料、编写素材、打磨剧本、揣摩角色,将历史事件融情于景、寓教于剧,把思政理论“演”出来,让思政课堂“活”起来,使“红船精神”入脑入心,更使同学们直观地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国谋复兴”的坚定初心和使命。同时,学生团队在准备过程中,既锻炼了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习百年党史的积极性,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推动作用。

精准定位:融合医学实践因材施教大医有魂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思政教育的特点,又具有医学专业的独特之处。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将社会道德、历史使命与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有机融合,才能因材施教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思政教师普遍缺乏医学知识,缺乏对国家医疗改革政策的关注及对医疗现状的切身感悟,无法有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精神融会贯通。针对这一问题,人文社科系思政部拓展医学实践基地,将思政课教师分批次派到教学医院进行科室轮转见习,使其熟悉医疗常规制度、就医流程、医学检查基本信息、医患矛盾调解、医疗结果解读和指导等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医学眼界,了解医学生专业特点以及毕业后到医疗单位的工作内容等等。同时,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精准包保医学文秘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考研辅导、实习就业、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加深专业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使教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对医学生的职业发展给予指导和综合助力。这种社会实践模式能够协助思政课教师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点和结合点,在医学生的教学中因材施教,避免思政教育的空洞化和抽象化,实现思政教育与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院校发挥育人实效。

思政育人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启智润心。今后,哈医大大庆校区人文社科系思政部将积极融合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继续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更多维度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遵循“两性一度”的基本原则,加强思政实践课建设,努力把大庆校区思政课打造成省级实践金课。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版权所有

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15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