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记:青春的对白,如风暖心怀

日期: 2020-12-11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兴边富民支教团成员 哈尔滨医科大学研支团 关健

支教的日子过得飞快,在与穆棱市共和乡朝夕为伴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乡民的质朴、孩子的纯真以及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袅袅炊烟的小小村落,志同道合支教志愿者的相互学习与鼓励,这一路上,不期而遇的温柔与生生不息的希望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有太多的感动与感触萦绕心间。


一、青春的力量,路远、志同、心合

刚刚来到共和中心学校报到时,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同时也充斥着对陌生工作岗位的小担忧,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如何,怎样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授课,如何快速融入老师的队伍等等,而这些担忧在“三支一扶”志愿者前辈的帮助下很快就被逐一解决。来到学校后,有幸认识了已经在学校支教近一年的“三支一扶”志愿者,在他的帮助下我很快的适应了学校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在他身上学到了非常多优秀善良的品质。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我们一起徒步到村庄周围的风景区郊游,道路的两旁是忙碌的秋收景象。就在这时路边有一块大石头,我并未在意的继续向前走着,但他突然停下身来,把石头挪到了汽车压不到的地方。我稍带不解的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这样路边收地的农用车就不会因为压到石头而发生交通意外。听罢,我的心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看似点滴不起眼的小事,在善良、有心的人眼里总会成为“举手之劳”。也许这才是志愿服务精神最真切的体现。

“三支一扶”志愿者的服务期在11月结束了,生活大概也就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日子,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和稚嫩的自己告别,有一次又一次的与他人相遇。志愿者离职返乡的清晨,宿管阿姨亲自包了手工水饺作为早餐,那也是我吃过最有意义与温度的早餐。送别志愿者的时候,我的眼眶不自主的红了,是对优秀同伴的不舍,也有对这个学校与村庄中善良人儿的感动。


二、突破舒适圈,以教促学

支教教师的基本功十分重要,这关乎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在刚刚过去的十月末,我迎来了作为支教教师的第一次考核--公开课。在得知学校要举行全校公开课评比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报上了名字,也是想在这样的活动中多多向前辈老师们学习,也希望收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正,让自己在教学经验上更加丰富。我选择了初二《道德与法治》的《服务社会》这一课,选择它我也是有着自己的小私心。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来到乡村支教也是诸多服务社会形式中的一种,我也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实例,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为日后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不断蓄积力量。根据课程标准,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向同学们介绍共青团这一先进的群团组织,初二的孩子刚刚踏入青年的大门,对于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期待,在课上,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共青团组织领导的品牌活动与诸多志愿服务活动,他们也表现出了向团组织靠拢的踊跃积极性。课上,我勉励学生们要勇担责任,热爱劳动,努力学习,扎实基本功,心怀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做新时代的接班人。公开课的效果超出了我的想象,孩子们的倾力配合与我的讲授完美结合,公开课也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的认可,获得了“共和乡中心学校新课程教师研讨会”的一等奖。有了师长前辈的认可与鼓励,我也定将在日后的课堂中,继续把外面广阔的世界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分享给我的学生们,鼓励他们同老师一道,满怀书生气,抒发报国意。


三、不断探索,开发新技能

支教生活也是我第一次踏入“社会”,从一名学生身份转变成了“教师”,由于地理条件不是很理想,学校也相对缺乏教师,很多老师也需要身兼数职。忙碌的生活总是让我感到充实。我目前负责三、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四、五年级心理课与初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周18节课的学时数,也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辛苦。除教学之外,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来到这里,我也解锁了自己很多的新技能,与宿管阿姨一起包馄饨、与同行志愿者假期一起做午餐、自己打孔安装窗帘杆等等,“接地气”的生活成为了我人生里“无形”的老师,回到家中我就可以成为父母的“小帮手”,分散父母们繁重的家务的压力。

四、世界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有一句文艺话讲“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从前只是觉得句子很美,可如今当我走上讲台,角色发生改变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变得更容易感动与感性。学校在山里,每天周围村庄的孩子要起早坐校车来上学,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孩子没有机会经常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课堂纪律与个人修养有时候也需要有老师的悉心教导。课上我经常和孩子们分享祖国的伟大成就与名山大川,带领他们了解我的大学生活,鼓励他们明白:大到这个学校,小至自己所在的小组,都仿佛是一块写满未来的拼图,而他们也是这块拼图中不可获取的一块,不放弃,不掉队,敢于追梦就是对自己、对青春最好的答复。

课堂上的讲述,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憧憬与渴望,虽不知他们能真切的听懂几成,但我想,在青春年少时种下的种子,终究有一天会在努力下开花结果。付出爱的过程并不孤单,孩子们也反馈给我了无限的喜爱。课前准备教学材料时,会有小朋友来和我“比身高”,我也会鼓励他们多多锻炼,健康饮食,也会“长高高”;还会有小朋友来和我说希望一周多上几节我的课;初中的同学也会问我:老师,到了初三你还会教我们吗?你会调走吗等等;每每听到这种问题,我的心头也会有一丝的不舍与难过,走进孩子的故事,与他们成为朋友,多希望这一路能从最初到最初,直到看他们考上理想的高中。年龄上我和同学们也许只有10岁的差距,看到他们更像看到了家里的弟弟妹妹, 这也更让我明白,一年时间好短,但教育对孩子心灵气质的影响将很长,我也定不负爱,给无知以方向,给贫穷以力量。

一个月的生活就这样过去,教学学期也过半。溪流汇成大海,梦想长成山脉,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改造世界的原点就是要认识当下的中国,而认识中国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深入到基层”,支教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与感动,有太多的感悟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落笔,愿用一首小诗做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支教生活还在继续,愿我能不忘初心,做一株小小的“苔”,在支教服务地展现青年大学生的朝气与光彩,待到风来时,努力蓬勃开。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194号(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