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览浮生】运动

日期: 2022-03-29 信息来源: 原创 点击数:


动起来吧,医大er

新年之后又逢疫情,放假是宅在家里,开学是窝在宿舍里,每天微信步数只有几百步,不仅过年囤的肉肉无处安放,连肚子都好像在对你说:“嘿,老板又进货了。”

俗话说:三四月不减肥,五六月徒伤悲。三、四月不仅是在夏天来临前大变身的黄金时期,也是由呵气成冰的冬季过抬手都出汗的夏季之间的最适宜锻炼的时节。此时的医大校园里涌现出一批“神秘人”,他们现身于学校的各个角落,短则数十分钟,长则几小时,酣畅淋漓的运动之后,再心满意足地离开。不知道你走在校园中时是否见过他们,但医大的一草一木都会记住他们青春的身影。

有些人运动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身材,还有一些人则是为了保持健康。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于身体各项指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研究发现,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有效减轻体重和脂肪肝,降低BMI、体脂率,并改善肝功能、加强心肺功能。但是要注意的是,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反而会加重脂肪肝。并且,在有氧运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内脏脂肪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的体能基本相同,但运动后内脏脂肪型肥胖的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远高于皮下脂肪型肥胖,这说明内脏脂肪型肥胖更容易通过有氧运动达到减脂的目标。

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是近几年很火的概念,一些运动课程也将其定义为燃脂运动,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验结果显示:能量消耗相同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较之中等强度有氧连续运动更能减少年轻女性的腹部内脏脂肪含量,在降低BMI指数、腰臀比方面二者均有显著效果,且差别不大,但高强度间歇运动更为实用。

抗阻运动则是能够显著增加肌肉含量,对于女大学生的腰臀比、体脂率、BMI均有改善。在减少体重、体脂率、大腿围、腰围和腰臀比方面,低强度抗阻训练组表现一般,但臀围、胸围无明显变化;中强度抗阻训练效果明显,但是会使臀围下降,胸围增加;高强度抗阻训练对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但对于腰臀比、大腿围和胸围的改善效果不如中强度。抗阻运动既能减脂又能增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身体形态的需求选择不同强度的抗阻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抗组训练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青少年时期骨量,正好能拯救沉溺于肥宅快乐水的我们。

在这三者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因为强度较大,存在一定风险;抗组运动要注意避免肌肉拉伤;有氧运动趣味性较低,且需要半小时以上才能达到减脂效果,但胜在对场地环境要求低,参与难度也不高,是学生们最常进行的运动。大体重人群长期进行有氧运动会使下肢负荷过大,容易造成下肢关节损伤,不建议这类人群通过单一有氧运动进行减重。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调动全身的关节与肌肉,减少不必要的伤害;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要急于求成造成身体透支;运动后等待20~30分钟适当补充水分与无机盐,促进新陈代谢。

饮食上尽量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一日三餐按时吃,均衡营养,可以适当控制热量摄入,但不要完全禁食某一餐,告别夜宵与停不下来的零食。饮食运动双管下,医学体育两开花。

你瞧窗外阳光明媚,惠风和畅,走到外面去迎接春天吧!

/琰璟 /

参考文献:

[1] 姚毅,杨睿奇,廖苓利,肖杰文.不同运动方式减肥效果的比较研究[J].内江科技,2021(11):86-88

[2] 刘彬叁.传统文化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与挖掘[J].山东师范大学,2019(03)

[3] 许汪宇,陈文鹤,沈勋章.中低强度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肥胖青少年血脂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30(08):706-711

[4] 苏绍会.有氧运动对肥胖女大学减肥效果的实验研究 [J].当代体育科技,2019, 9(23):24-26

[5] 刘洪富,刘忠民,王常敏.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青年女性减肥效果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06):95-98

[6] 裴庆. 10周抗阻训练对青年男性最大摄氧量及其限制因素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9

[7] 王文君. 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对健身健美专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0

[8] 陈金鳌,张霈,杨帆,等.青年和老年男女抗阻训练后的骨密度变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02):83-88

[9] 郭军.左浩昌.浅析长跑对大学生的减肥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1(03):73-75

[10] 杨慧,朱欢,肖杰文.大学生肥胖发生现状及运动减肥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22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194号(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