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国殇?捐躯赴国者,为国事死于非难者,即为国殇。
《九歌》十一篇,皆源于民间祭歌,屈原放逐,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遂作《九歌》。多数篇章皆描述神灵间的眷恋,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优美活泼,庄重典雅。浪漫之至的笔触,让人不禁沉溺香草世界。
直到于篇末见一曲国殇。
《九歌·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拿起最锋利的戈矛,身披最坚硬的甲胄,战车卷起黄沙漫天,如雷的奔腾声中,战车交错穿梭,兵士白刃相接。旌旗高展遮蔽了太阳,敌军像乌云一般聚集过来,战况何其激烈啊,流箭交错,密集的箭矢相撞坠落,而士兵们却奋勇争先的冲锋杀敌。
敌军的势力那么强大,铁蹄侵犯践踏我方的队列,战马为兵刃所伤,缁地而死。就把战车的轮子埋在土里,缰绳也绝不解开,这场战斗誓要血战到底,拿起嵌玉饰的鼓锤奋力擂响隆隆的战鼓,鼓舞战士勇往直前。战争冲杀的天昏地暗,就连神灵也震怒,军士们全军覆没,捐躯茫茫原野。
前十句的描写极为传神,详尽的描述了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极富画面感的描写一时间似乎将我们带回那个浴血奋战的沙场,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敌军旌旗蔽日大军压境,我方行伍被击溃,染血的鼓槌仍然擂起战鼓,士兵们绝不投降,拼死抵抗。楚辞特有的语言风格,在咏叹的基调中,呈现了电影般的宏大场景,更渲染上了一层悲壮的史诗感和国殇的庄重感。
战士们一去永不回还,走向那平原的遥远路途。佩带长剑背负强弓征战沙场,即使首身分离,雄心也永远不屈。这是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啊!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人虽死去,但神灵终究不会泯灭,你们的魂魄刚毅,亦是鬼中豪杰!
后八句直抒胸臆,庄重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在前面大篇幅的渲染和铺垫之后,这颂扬显得更加真挚炽烈。
在咏叹神灵的文集中看到一篇追悼楚国士卒的挽诗,我感到惊奇而震撼,这个短小精炼的篇章也展现了比前文更加浓郁的哀戚,更加深沉的哀悼,更加高昂的志气,我想在屈原眼中,为国捐躯的英烈足以比肩神明,或者更甚,因为为国为民者,自始至终都是无数的——人。
九歌中的篇目,大多文辞优美,而国殇似是承担了无比的重量,凝重扼腕的笔触,又显得刚强不屈,在庄重肃穆之余,又亢奋凛然。在一众哀婉顿郁的诗篇里显得尤为突出,凛然悲壮,昂直阳刚,节奏急促,情感炽热。
追悼的挽诗一般来讲都会着重描写生前人的高尚的光辉经历,但国殇开篇即描述了一幅极为劣势的阵局画面,严阵以待 ,敌军压境,最终还是军队溃散,兵士奋战至死告终。没有什么神迹降临,毕竟战场的情况的确如此,但无论是“操戈披甲”,“士争先”,“援玉枹”,“击鸣鼓”,都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刚强不屈的意志。而战况何其激烈,局势何其低迷,战士们已经没有任何胜算了,却斩断退路,身死殉国。昂扬的战意在毫无胜算的战斗中显得尤为悲壮,慷慨凛然,让人不禁在莫大的哀痛之中肃然起敬。
这也正是这篇祭文的力量,告慰死者英灵,鼓舞生者继续前行。纵使局势被动,甚至濒临绝境,仍然不会放弃,在挽诗哀戚庄严的咏叹中,一个又一个人站了出来,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以各种形式保家卫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就是国殇里民族精神的表现。
自古以来,我们总会有民族的脊梁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站出来,不论时局如何艰险,总有人挺身而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为祖国的事业死于非难的英烈,我们该怀有怎样的庄重和沉痛去哀悼我们的国殇。

(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而一个民族的强大就是这样,告慰英灵的同时,鼓舞生者前行。所以我们总是有民族的脊梁,不会忘却历史,肩负着先辈精神,为集体利益挺身而出,为国家兴衰挺身而出,为文明存续挺身而出。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