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势跌宕起伏,又壮丽悲染。
天启七年,年仅17的崇祯帝朱由检从他的兄长手中接过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
此时的大明江山,早已不复太祖,成祖时的辉煌,内有宦官遮天,外逢建奴入侵。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未来,在此刻压在了崇祯的肩上。
无可否认的,崇祯是真的想做一位中兴之主。无论是兄长临终前的那句“吾弟当为尧舜。”,抑或者是祖辈之基业,都让他时刻不敢忘。
事实上,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雷霆手段扫除宦官干政,启复袁崇焕总揽辽东大政。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这一刻的崇祯,是意气风发的,大明中兴的希望好像就在眼前,可现实却是残酷的。
所寄予厚望,留下五年平辽豪言的袁崇焕,私下与建奴言和,擅杀毛文龙,放任建奴兵临京城下,企图以北京和崇祯为饵,围杀建奴。
崇祯怒了,凌迟袁崇焕,其肉分与百姓,试图警醒辽东诸军。然其部下祖大寿之流尽皆惶恐,尽皆出走归辽东。
有人说他自毁长城,有人说他昏庸无能。
袁崇焕该杀,却又不能杀,熟是孰非,谁又说得清呢?
袁崇焕一死,辽东局势更加糜烂,天灾也更加严重,陕西等地连年大灾,李自成等农民军揭竿而起。
崇祯的心乱了。
外有建奴,内有流寇,诸多的欺骗让崇祯再难信任,那就杀!
你敢向我承诺,我就敢用,你若做不到,那便杀!
他以为这样的雷霆手段,可以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可却让风雨飘摇的大明愈加难以为继,更让他得了一个薄情寡恩,刚愎自用的评价。
从大明帝师到高阳城的满门忠烈,孙承宗的力竭战死,葬送了破局的最后希望。
崇祯执政17年,天灾人祸不断,所收赋税极为有限,甚至于允许暂缓;可他不知道,赋税一刻未曾停止,这些钱却全都进入了朝中所仰仗的众臣之中。直到江山的迷梦破碎,才惶惶惊醒。
可已然晚了,闯军入城,自取清廉,舍身报国的重臣纷纷投效,恍恍然之间,崇祯已然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来到了煤山,走到了那棵树下,回首望向皇宫,最后一次看了一眼大明江山,闭上了眼睛,以魂告慰天地,宣告了大明朝的灭亡。在最后时刻,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最后之言。
为国为民的崇祯,想做那中兴之主,却成了亡国之君。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不懂人心,更不懂朝臣的自私险恶。
何其可笑,他在一汪死水里试图搅动,最后反被死水淹没。
“再别离,时难忘,寒鸦枯冢万里东”
“意难消,魂难忘,神州浸血迷梦中”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