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第1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据二院眼科副主任孙大卫介绍,糖尿病作为全身代谢性疾病,对视力影响最大就是视网膜病变。由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极易被糖尿病患者所忽视,一旦症状突出,病情已严重,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根据二院临床统计看,近年来因糖尿病眼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增长迅速,平均每天有5台“糖网病”手术,患者年龄集中在45岁到60岁之间,其中还有不少中青年患者。对此,专家提醒指出:糖尿病眼病是可防可控的,虽然“糖网病”致盲率高出正常人25倍,但只要提高防控“糖网病”的意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现有视力。
为了广泛普及眼保健知识,提高眼疾患者的生活质量,二院于“爱眼日”当天在五官医院门诊举办义诊活动。活动不仅免除专家挂号费及常规检查费,为现场的眼病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提供眼科保健知识,还成立黑龙江省“糖尿病性眼底病患友之家”,为“糖网病”患者免费发放会员卡,建立会员终身眼健康档案,并为会员进行不定期眼病防治讲座,及定期的免费眼底检查,这一爱心举动受到现场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9000万,成为全世界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作为全身代谢性疾病,对眼的各个部位都会造成病变,其中对视力影响最大的就是视网膜病变。“糖网病”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密切,患糖尿病5—10年的人,“糖网病”发病率为20%~30%;糖尿病病史超过30年的人,发病率可在95%以上。
长期视物模糊以为是“老花” 入院检查视网膜已脱落
现年51岁的张大娘有着十五年的糖尿病史,自称一直坚持服药、打针治疗,血糖控制的也不错。可是近3年来,张大娘觉得自己看东西越来越费力了,总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以为自己是患上了“老花眼”,并未在意。直到一周前的一天,一觉醒来的张大娘忽然发现自己左眼什么都看不见了,努力地眨眼、揉眼也没有用,这让老人着了慌,便在家人的陪同下,急忙从大庆赶到了哈尔滨。
二院眼科副主任孙大卫接诊后,为患者进行了仔细的眼底检查,发现张大娘的视网膜与玻璃体内已经大量出血,同时出现左眼视网膜脱离,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孙大卫教授解释说,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眼部并发症,“糖网病”作为一种眼底疾病,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的管壁受到侵蚀,发生渗漏,视网膜毛细血管受损后造成周围组织出血、水肿,以及毛细血管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甚至生成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极易自发破裂,造成视网膜与玻璃体内大量出血,出现增值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严重后果就是牵拉性视网膜脱落造成失明。
由于“糖网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极易被忽视,加上很多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缺乏了解和认识,等症状严重才到医院就诊,往往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孙大卫教授强调,疾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按时用药,血糖降下来,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远非如此,糖尿病病程越长,越要警惕“糖网病”带来的视力损害,只有及早、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才能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导致的视力损害。
年仅18岁的小王是名高中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下,小王觉得自己的视力下降很快,但为了不占用学习时间,他并没有及时到医院就诊。一个月前,小王发现眼前总是有个黑色的“漂浮物”,看稍微远点的物体时,物体还出现了变形,视物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小王的学习和生活,便到二院眼科就诊。
孙大卫教授接诊患者后,认为小王是“糖网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便建议小王检测血糖,检查结果更加印证了医生的看法,小王确诊为Ⅰ型糖尿病。据孙大卫教授介绍,“糖网病”早期不影响眼底黄斑部时,视力不受影响,所以患者一般难以发现。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当病变影响到黄斑部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同时可伴有视物变形、视野缩小,中心暗点。
孙大卫教授指出,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少人认为“糖网病”是中老年糖尿病人的专利,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如今年轻人患“糖网病”的也越来越多。由于糖尿病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越高,因此,孙教授强调,越是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越要重视预防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才能及时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年轻“糖友”的视力。
此外,眼科专家认为:糖尿病患者测血糖与查眼底同等重要。糖尿病一经确诊,就应定期检查眼底,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这是及早发现“糖网病”的最好方法。尤其是患糖尿病5年以上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一旦发现眼前有黑色漂浮物,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