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为“护士与糖尿病”,旨在关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及照顾等。

哈医大二院“联合国糖尿病日”线上义诊活动现场
为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重视,普及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11月13日,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在哈医大二院互联网医院上举行了“联合国糖尿病日”线上义诊咨询及健康讲座活动。来自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的8名专家在互联网医院为糖尿病患者解答疑惑,并从饮食、运动、药物、日常监测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另有5名在糖尿病诊疗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围绕糖尿病患者们普遍关注的糖尿病现状与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指标、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误区及如何理性对待糖尿病并战胜糖尿病等话题进行直播讲座,吸引了约83.4万人线上观看,近500人线上提问。

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专家进行线上讲座,吸引83.4万人线上观看,近500人线上提问
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严峻 公众防控意识亟待加强
据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分中心主任、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五病房主任乔虹介绍,当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1.6%,患病人数超过1.29亿,是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然而,与庞大的糖尿病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糖尿病防治现状的不容乐观,糖尿病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除此之外,我国有1.48亿人血糖高于正常值,但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属于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军”约占15%,需要引起全社会的警惕。
专家指出,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在临床上具备典型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事实上,有三分之二的病人缺乏临床典型症状,有的仅表现为餐前饥饿感,如心慌、手抖,在进食后上述症状可减轻;有的可能是出现了眼睛、肾脏、神经、血管等方面的并发症才被发现;更有甚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就诊时被发现血糖异常。
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党支部书记陈莉丽表示,只有加强认识,才能避免对糖尿病患者的漏诊、误诊,最大程度降低糖尿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一方面,人们需要增强糖尿病的防控意识,早期识别、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另一方面,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需要配合医生,通过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健康教育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避免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
降糖方案因人而异 “糖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
在线上义诊中,医生们发现,咨询降糖方案的患者特别多,很多人听了其他“糖友”介绍,使用某种降糖药物效果特别好或者某类胰岛素效果极佳,就自行购买使用。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且危险的。专家强调,降糖药物的种类和机制并不相同,有些是降低餐前血糖的,有些是降低餐后血糖的;有些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有些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均起到不同程度的降糖效果。同时,由于个体差异,有些仅表现为糖耐量受损的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不需要用药;有些患者如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只适合使用胰岛素,不适合口服药物;有些患者如2型糖尿病既需要用药,又需要改变生活习惯。总之,对于广大“糖友”而言,降糖方案没有哪一种更好,只有哪一种更适合您。
此外,医生们在线上义诊中还发现,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近80%的患者因使用不规范或使用不当,血糖控制较差。专家表示,关于胰岛素的使用,有很多患者存在不同的误区,有些人认为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很重,到达了疾病晚期;有些人认为使用胰岛素会成瘾,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会产生依赖;还有些人认为胰岛素是“神药”,一旦用上就不用控制饮食和运动了,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其实,胰岛素是一类强有力的“降糖武器”,在各类降糖药物中,它的效力较强,但胰岛素也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低血糖,同时大量胰岛素的应用可增加体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两个壁垒,低血糖的发生易造成安全隐患,而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患者是超重的,如果体重进一步增加,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所以说,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一把“双刃剑”, 应在专业的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