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18时30分,哈医大二院呼吸内科二病房主任陈宏登上了去往武汉的飞机。此前,他一直辗转在黑龙江省绥化、齐齐哈尔、大庆、双鸭山等地,对省内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会诊和救治。作为一名经历过非典、抗震、甲流等救援战斗洗礼过的“老兵”,接到支援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我要去,没问题,顶得住!”驱车8小时,他终于在队伍出发前赶回了医院。
此刻,他已连续工作一天一夜,同为医生的爱人正在隔离病房,父母身体欠佳,疲惫与压力可想而知。而在他看来,打起背包,支援武汉,这一切都非常自然,因为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名呼吸内科的医生,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健康的责任,对最初医学誓言的践行,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武汉市第一医院,陈宏(右三)与第一小队的医疗队员们正准备将医疗器械运往负责的病区
落地即战 救援“老兵”带队率先进仓
13日午夜12时,载着哈医大二院160名医护人员的飞机降落武汉天河机场。
14日凌晨2时,医疗队抵达驻地。
8时,陈宏跟随医疗队队长蒋传路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参加会议,了解医院布局,科室分配和医疗流程,全面对接工作,准备当日接管病区。
13时,全部160名队员开始进行集中培训。医疗队召开临时党总支会议,医疗队共成立四个临时党支部,陈宏被任命为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兼队长。
陈宏参加过2003年SARS防疫、2008年抗震救灾、2009年甲流防疫,作为抗疫“老兵”拥有丰富的救援经验。哈医大二院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队员来自不同的科室,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地使用无创呼吸机和了解新冠肺炎的救治过程,他为队员们编写了简明版《新冠肺炎患者入院常规诊疗流程要点》,从如何询问病史、诊疗、复查肺CT及病毒核酸指征、危重患者评估及死亡患者确认、病程记录和病人分组管理六个方面进行培训介绍。

陈宏为队员们培训的讲义提纲

进仓前,陈宏为队员们介绍无创呼吸机的使用要点
21时30分,陈宏带领第一小组医护人员率先进仓,与在仓外负责病历书写和医嘱录入的第二小队并肩战斗,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最长的时间达到8小时。而陈宏从开始培训到走出隔离病房,已经连续工作18个小时。此刻,距离医护人员们抵达武汉不到20小时,他们真正做到了落地即战!
为了方便隔离病房内外沟通,陈宏主动贡献出了自己的一部手机,留在病房之内,用于患者情况反馈和医嘱沟通交流,以及紧急情况会诊。解决了仓内仓外沟通不畅的问题,各组的医疗队员就变成了一个整体,能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专家意见与治疗方案。
据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宋吉涛医生介绍,15日早6时,他和同事接诊了一名77岁的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饱和度不到70%(正常为98%以上),情况十分危急。值班医生一边抢救一边拨通了陈宏的电话,正在休息中的他迅速接起电话,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呼吸机调节和用药方案给予指导,经过紧张有序的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15日晚,陈宏进入隔离病房,带领医疗队员查房之后,他从治疗方案的落实,无创呼吸机的调整,参数设置,用药等方面对值班医生进行指导,回到驻地已经接近午夜12时。

陈宏(右)在隔离病房指导医务人员
内外兼修 临床救治必须结合心理安抚
经过几天的朝夕相处,医患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感情和默契。陈宏告诉记者,护士王建和王岩为一名无法自主行走的老大妈喂饭和进行生活护理后,大妈隔着口罩动情地说道:“姑娘们,大妈现在不能抱你们,如果可以,我一定会抱抱你们。”两位护士安慰到“放心吧大妈,等您的病好了,我们一定会给彼此一个大大拥抱。”
“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这样配合治疗。”陈宏说到,患者张某来院时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情况非常危急,经过队员们的奋力抢救,病情很快好转。在后续治疗中,张某逐渐变得焦躁和易怒,好几次自行摘除无创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理由是“我现在感觉没有那么难受了,这东西可以不用了。”陈宏循循善诱与他交流,“您入院时的感觉还记得吗?”“我记得”“ 您还想再感受一次吗?您现在的病情还没有平稳,过早脱离呼吸机可能会造成病情的反复,再体会一次呼吸困难的感觉,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情况吧?”经过沟通,患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极力配合医生治疗。
据护士王建介绍,有些患者由于长期隔离和疾病的折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烦躁,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必须辅以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给予他们安全感,适当的时候可以送给患者一些小奖励,激发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对立情绪。使他们明白,疾病是医患共同的敌人,只有大家联手战斗,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后勤保障 消除“战士”后顾之忧
没有蛋糕,没有蜡烛,2月16日一早,陈宏过了一个极简而特殊的生日。队员们用苹果摆了一个“生日蛋糕”,他走得时候拿走一个,“苹果寓意很好,我一定把你们平平安安带回去,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请大家吃饭!”他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一个如此特殊的战地生日。

极简战地生日餐
对自己的生日可以进行“极简处理”,但是对医疗队员们的生活却不能有丝毫马虎。由于一线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宾馆相对老旧,队员的一日三餐,保暖措施,防护用具,消毒清洁,体温监测等等方面,事无巨细都是陈宏考虑的范畴。想队员所想,急队员所急,只要条件允许,他会尽一切可能与当地和院里进行沟通,为大家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一小组队员在生活中彼此关爱
“在黑龙江,我们是同事;在武汉,我们就是战友,是家人。”在与党员和群众的谈话中,陈宏详细询问了大家目前的困难和问题。从工作到思想再到家庭,无论有什么后顾之忧,临时党支部能解决的坚决解决,不能解决的向上级党委反映解决。所有的医护人员要相互关心,守望相助。在党旗的感召之下,大家更加团结友爱,融洽默契。
党旗飘扬 抗疫战斗的洗礼是最好的试金石
抗疫战斗的洗礼是最好的试金石,可以试出党员对党的信仰,也可以试出群众对党热爱。“有陈老师在,我们就觉得有主心骨了。”哈医大二院感染科医生黄海英刚刚提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她介绍,作为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陈宏带领第一组医护人员率先进入隔离病房救治患者。面对肆虐的疫情和艰巨的任务,老党员的镇定与经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自己,让她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和要成为一名党员的决心。
关键时刻,党组织总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危急关头,党员永远冲锋在前,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医疗队四个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党群手牵手心连心”活动,以“老党员一对二、青年党员一对一”的形式,老党员帮扶新党员,一名新党员帮扶一名群众,一名老党员帮扶两名群众。协调处理年轻人在医疗、生活、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听取大家心声,及时传递党组织的温暖,充分发挥出教育、管理、宣传、监督党员和组织凝聚群众的重要作用,为抗疫前线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意志就是架在痛苦和力量之间的那座桥梁。在这场没有硝烟但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只要我们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将党旗插在最高处,把堡垒建在最前沿,我们就会充满无穷的力量,抵御住痛苦的侵袭,迎接到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