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院抗疫援鄂队伍的深入,现在已经是到达“前线”的第七天,所有队员均在生死线上与死神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的事迹化作一篇篇感人的战地传奇,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在哈医大一院支援武汉抗疫医疗队的45名队员中,57岁的韦南是年纪最大的一名队员,同时也是医疗队的副队长。
随着我省援鄂抗疫医疗队顺利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队员们陆续正式上岗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57岁的韦南带领年轻人一起冲锋陷阵,他说:“我是军人的后代,穿上这身白服,我也是一名战士。”

早在春节前,担任哈医大一院干部四病房主任的韦南就一直关注武汉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为了提前做好去武汉支援的准备,大年初一他刚安顿好年近八旬的老母亲,随后就接到医院的通知,需要一名老年科的医生去武汉支援,“我是病房主任,同时也是一名党员,要去也我去!”韦南主动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最后入选了医院首批45人的大名单,但是这一切他都是瞒着母亲的。
老人家总觉得不放心,这几天经常打电话到科室查岗,“韦南在医院没有?”接电话的同事只能帮着说:“在,他忙着看患者呢!”
谈及这次请缨支援武汉,韦南告诉记者,其实他一直以来都有军人情结。“我是军人的后代,父亲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出生在北大荒,年轻时虽然没能去当兵,但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医生,穿上这身白服,我也是一名白衣战士。”作为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韦南认为他必须冲锋在前,因为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责任。
虽然长期在干部病房工作,但韦南是一名老年病科的医生,对于一些复杂的老年疾病患者的治疗经验丰富。“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对年轻人的致死率不高,但是对于一些免疫力差,特别是有肿瘤、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可以是致命的打击。”韦南说,现在支援医院的病房里就有一名80多岁的老年患者,因为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病情比较重,危急生命,大家正在全力救治。“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没有特效药,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药物、营养等支持治疗,帮助他们度过危险期,挽救他们的生命。”
这次哈医大一院前来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中,80后、90后的队员很多,连日来,队员们不怕艰苦、团结一致的表现让他颇为感动和震撼。“这些队员们分配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关键时刻都能顶得上去,特别是男护士们比较能担当,每次都能主动冲到最前面。人生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战役,他们没有畏惧,没有退缩,真得让人刮目相看。”韦南说,他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月1日,韦南正式进入隔离病房,那是他来到武汉后的第一个夜班,工作12小时后,2日他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下班后,记者第一时间和他取得了联系。“我们一共收了4个病人,其中,2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2例老年人多病共存,其中一例血糖29……”韦南说,病人当时恐惧焦虑的眼神让他终身难忘,他和同事们一边全力救治,一边尽量为这些病人进行心理安抚:“你们放心,我们是黑龙江来的医生和护士,是来帮助大家的”。随后他一直这样坚定的在一线战斗。
在他们当中身为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室的一名男护士齐然,自当义无反顾冲到临床一线工作中去。后来,齐然看到支援武汉的倡议书,那一刻他满脑子想到的就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齐然是一名90后,但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懂得“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于是齐义无反顾的自愿报名参加援鄂抗疫工作:国难当头我愿披上白衣战袍,整装待发!若有战,召必去,战必胜!
面对疫情医院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预防学习”,还在临行前为全体出征人员进行了健康体检,准备了出征的物资。在庄严的抗疫出征仪式上,在那神圣的一刻,齐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临行前体弱多病的母亲与沉默寡言的父亲才得知齐然支援武汉的消息。他们非常震惊,但身为国医世家的父亲不但没有责怪齐然,反而准备了自己研制的治疗肺炎中药。他叮嘱齐然:既然选择了当一名医务工作者就要担负起这身白衣的责任和使命!在疫情爆发之际你能主动请缨勇于冲上前线,爸爸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家里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到达武汉无论工作多忙记得每天给家里报个平安,省得全家人牵挂……
此刻哽咽的声音牵动了齐然的心。身旁6岁的妹妹更是不舍的搂着齐然不放说:哥哥我以后不看动画片了,就在家跟爸爸妈妈看新闻,想你了每天给你画一幅画,哥哥加油!
初三23:14,支援队顺利抵达武汉协和医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齐然深知面对的战役有多难打,他认真学习防疫知识。从穿脱防护服、戴摘护目镜、建立隔离区等学习演练,齐然还认真学习了医院主编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手册”,夯实标准操作,提高自身防护。
来自肿瘤科一病房的赵晓林,虽说是女孩子,但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和作风。她说:“我是哈尔滨来的护士,咱们共同努力,共渡难关”。
2月3日,是她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继续前往新型冠状病毒作战的第七天。

还记得刚到武汉时,每天五点钟就早早醒来,赵晓琳护士一遍又一遍复习了穿、脱内外防护服的每一个要领,脑海里一遍遍回荡起蓉儿老师的叮嘱。进入病房后要连续工作6个小时,她不敢喝水,也不敢吃东西,因为如果去厕所防护服就不可以再使用了,这不仅会浪费资源,更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今天是她假期第二天,我使用了尿不湿,这样就更安全了。
早上7:30,在于世寰队长的带领下,乘专运大巴车到协和西院。进入病房之前,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到医院清洁区进行更换隔离服,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非常认真、小心的完成。前期每天都练习穿、脱防护服,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反复练习,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像在装炸弹,做好这一步不但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病人和社会负责。
在进入病房前,赵晓琳在隔离服上写上“加油”,画上一颗“中国心”,想以此告诉武汉人民,大家都是一家人,一起努力,一起渡过难关阻抗疫情。
早上8点,整理好一切,进入病区。在防护服下,有时会感到胸闷、心慌,护目镜起雾等不适的情况。进入病房,看到患者既害怕又渴望的眼神,赵晓琳就和患者说,“我是哈尔滨来的护士,国家没有放弃你们,人民没有放弃你们,国家派哈尔滨医科大学四所医院的专家来帮助你们了。咱们共同努力,共渡难关……”此时此刻,患者才放下警惕和恐惧,等待治疗与护理。
赵晓琳和刘冰护士所负责的病区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中还有一位孕妇即将临盆需要紧急备血。这六小时里,时间飞速,除点滴、雾化、生命体征测量、血糖等等操作以外,还要给患者倒水、送饭,对不能行动的还要亲自喂饭……
真心护理换来患者含着“泪花”在低血氧的状态下声嘶力竭的“谢谢”,这就是护士工作的价值。
经过6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战友来接班了。赵晓琳和他们嘱咐最多的就是,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多去关怀一下病人,他们需要心理护理,更需要咱们的支持。
交班后,脱防护远比穿衣更难,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非常小心,宁可慢一点,也不可以出错,这个环节手卫生是整个操作最重要的环节,整个过程要洗手数十次。当脱下最后的防护物品时,赵晓琳已是一身汗水。脱下防护服的那刻,看着脸上的压痕和浮肿的双手,她却认为这是最美的“印记”。
第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大家集体乘车返回酒店。
回到酒店后按照规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既是彻底的清洁自己,也可以洗去一天的疲劳。
2月2日,在前一天交班后,那位产妇在二院队友的照顾下临盆了,生下一个漂亮的男孩,母子平安。产妇的“月子餐”只有干饭和青菜,她说想要吃点粥。赵晓琳想办法找人给她弄了点粥来,喂她吃的时候,她总是吃一口就很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看着产妈产后虚弱的样子,赵晓琳想起了千里之外的爱人和孩子。
在“失联”的一天里,打开手机后,赵晓琳看到的是爱人、孩子、家人、朋友、医院领导、同事发过来的一连串未读消息。逐条点开,给所有的人报声平安。虽然身在武汉,但每每想到有这么多人在千里之外时刻牵挂,心里的温暖将所有的疲惫都消褪而去。
回想过去的两天,赵晓琳说:“当走进病房的那一刻,说一点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但我是一名中国人,一名医护工作者,医院培养了我,党培养了我,如今有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冲上去,我的职位,我责无旁贷。还记得我们护理的名言锦句‘笃信博爱 仁心仁护’,这就哈医大一院护理人的心。”
赵晓琳主动请缨来到前线就已做好了准备,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