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对高血糖的危害比较清楚,也非常重视,但其实,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近日,哈医大二院救治了一位不明原因低血糖反复发作的孟加拉国的留学生,经过多个学科会诊并采取连续、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及个体化的治疗,目前患者已转危为安,状态稳定,顺利出院。对此,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乔虹教授提醒,短暂的低血糖可导致脑功能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和行为异常,反复低血糖发作且延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可引起脑细胞不可逆性的损伤而危害生命,应早识别,及时防治。
21岁外国小伙住院期间与死神4次擦肩而过
来自孟加拉国的21岁留学生吉姆(化名)就读于哈市的一所高校,因为间断发热一个月、腹痛三天、浑身无力被同学送到了哈医大二院就诊,感染科三病区主任吴霞教授接诊后迅速对患者进行了抗炎、抗病毒、补液等治疗,吉姆渐渐退烧,腹痛也得到了缓解。但入院第二天吉姆突然出现了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给予激素及高糖进行抢救后,渐渐恢复了意识,第三天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经过再一次抢救后,吉姆被转入重症医学科(ICU)D区进行治疗,当晚又一次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考虑到患者病情危重,医院组织了全院会诊,邀请多个学科的专家们共同讨论吉姆的病情,为他诊治。
由于吉姆在国外时曾长时间使用激素,在几次抢救过程中给予激素后意识障碍很快恢复,医生们考虑他为肾上腺危象,为进行鉴别,内分泌科医生建议停用激素一周后再次复查,期间吉姆病情平稳,被转回感染科三病区继续治疗。
低血糖频繁发作 元凶不止一个
转回普通病房后,吉姆虽未再发生呼吸困难及意识丧失的情况,却反复发生低血糖,他经常刚吃完饭就觉得饿,越吃越饿,走1000米的距离他需要将近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并且需要多次食用糖块、巧克力块等补充体力。停用激素一周后,吴霞主任亲自带着患者及详细的检查结果来到内分泌科五病房找到乔虹教授,寻找导致吉姆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病因。
哈医大二院糖尿病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五病房主任乔虹教授在为吉姆查体时发现,他的后脖颈的皮肤皱褶处出现天鹅绒样的棕黑褐色改变,这是典型的胰岛素抵抗患者身上表现出的黑棘皮外观。乔虹教授表示,在临床诊疗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中、重度肥胖人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黑褐色改变,有些家长总是认为自己的胖宝贝儿不讲卫生,脖子总也洗不净,其实这是黑棘皮病,它以皮肤色素增生、过度角化、疣状增殖为特征。黑棘皮病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发生糖尿病的几率较一般人要高得多。
乔虹教授用英文与吉姆沟通后,了解到吉姆的母亲还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体态发胖、皮肤褶皱处发黑、糖尿病家族史,给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病史和检查结果的分析,吉姆被证实为2型糖尿病早期出现的胰岛素抵抗。乔教授表示,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导致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两个小时轻度升高,但在这以后的三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出现血糖偏低的情况,但吉姆是餐后很快出现低血糖的症状,经常吃完就觉得饿,越吃越饿,越饿越吃,在低血糖的发作时间点上看似乎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吉姆反复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经过再次交流沟通,吉姆提到自己曾在国外接受了胃空肠吻合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结合吉姆的胃肠道手术史,医生们考虑引起低血糖的原因还有倾倒综合征。乔虹教授解释,正常人在进食后,食物通过胃的幽门部后,慢慢蠕动排空进入小肠,而胃切除后,胃存储功能受损,高渗性糖类过快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并被迅速大量吸收,血糖急速升高,以及上段空肠中的高渗物质引起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刺激胰岛B细胞大量释放胰岛素,导致血糖降低,造成大汗、头晕心慌、饥饿等症状。
此外,在住院期间由于吉姆身体虚弱不能正常吃饭,医生为他进行了输液、补充热量、营养支持,以维持水电解质和能量供应,而高糖和氨基酸可以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这是导致低血糖的另一原因。
根据吉姆的病情,乔虹教授建议停止输注氨基酸补充营养,让吉姆恢复正常进食,但要分餐并调整饮食结构,多补充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由于吉姆本身属于2型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在饮食上还需要注意低脂,并使用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经过系统的饮食指导及药物治疗,吉姆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顺利出院。
警惕反复发作的低血糖 专家带您认识低血糖的多张面孔
据乔虹教授介绍,当人体的血糖低于2.8mmol/L时会发生低血糖,有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有些患者症状轻微,有些患者则完全没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激惹好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易惊、遗尿等,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等。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要么没有任何症状,要么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言语行为反常、抽搐、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或癫痫发作。
低血糖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除见于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用量过大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常见于节食过度、运动量过大、空腹酗酒等情况,但却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例如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Addison 病)、胃肠道术后倾倒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因此,乔虹教授表示,对于反复发作的的低血糖患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低血糖的诊断,还要尽可能地找出导致低血糖的原因,特别是隐藏在低血糖背后的原发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血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