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心内科导管室、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疼痛科、内分泌科和神经内科,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了一名呼吸、心跳停止近一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查,患者为心脏供血主要血管完全梗塞,病情十分凶险,发病时直接晕倒在院区内,附近科室医护人员轮番对他进行了连续一个小时的心肺复苏,终于恢复了其微弱的心跳和呼吸,随后他被立即转到相关科室进行后续抢救。后经多个学科连续、及时、有效的救治,目前患者已恢复意识,状态稳定。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凭借高超的医术和执着的信念奋力传递生命“接力棒”,最终赢得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
一支不轻言放弃的医护队伍
12月1日早8:30左右,一阵呼救声打破了消化内科的安静。“大夫!护士!快救命啊!我爱人在住院部门口晕倒啦!” 听到急切的呼救声,杨恩成医生叫上三名护士,推着一辆轮椅便快步跑向门外。此时,患者已经没有了意识,四肢冰凉,口吐白沫。
原来,早上4点钟左右,一阵突然而来的胸闷,让48岁的王先生从熟睡中醒来。原本以为挺挺就会过去,谁知捱到7点左右,王先生已经难受的满头大汗。隐隐的腹痛,让他猜想身体不适是否前段时间做过的胃肠息肉手术所引起,便让妻子送自己去见消化内科一病房的主治医生。谁知,人还没走到病房,就已晕倒在第一住院部的门口。
患者被推进抢救室后,消化内科一病房杜冰医生立即跳上抢救床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医护人员们迅速将心电、血氧、脉搏、血压等监护仪连接完毕,气囊辅助呼吸,采血做紧急检查,注射肾上腺素,所有抢救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迅速启动。监测设备显示,此时患者呼吸和心跳已经全无,进行心肺复苏的杜冰医生额头已经渗出汗珠,张学彦副主任见状立马替下他继续进行按压。为了保证心肺复苏不中断,先后有10余位医护人员参与心肺复苏的抢救中,然而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仍在不断下降。
“患者需要气管内插管,快给代小奇打电话!”“小奇,快!消化科抢救室,患者猝死,需要气管内插管!”放下电话,疼痛科医生代小奇立马停下手中工作,赶到消化科抢救室。经过插管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开始有所回升,让医护人员看到了一丝丝希望。
心肺复苏已经30分钟,患者四肢依然冰凉,瞳孔出现了散大,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大夫,求求你们,一定把他救活,哪怕是植物人也好!”患者的妻子哭坐在地上。张学彦副主任安慰家属,“你放心,我们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我们一定尽全力抢救!”
抢救持续到40分钟时,患者的心电图仍是一条直线,腹部已经出现了淤血的迹象。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溜走,死神的脚步越来越近,但是医护人员没有丝毫放弃的打算,按压仍在继续。
第55分钟,一个微弱的心跳奇迹般的出现在监护仪的屏幕上,“成功了,活了!”医护人员们欢呼雀跃,眼中充满激动的泪水。经过不懈的努力,大家终于把这个心脏、呼吸已经停止近一个小时的猝死患者从死神手里给“拉”了回来!
“快,给心内科打电话,患者应该是急性心梗,让他们准备给患者支架!”消化内科宋艳燕护士长联系心内科。心内科护士长高学琴接到电话后,迅速做出部署,同时启动胸痛中心紧急预案,准备迎接患者到来。由于抢救床太宽,进入电梯后床旁无法站人,为了能够不间断按压辅助呼吸气囊,张毓茹护士跳上抢救车,跪在床上一路为患者按压气囊。原本从第一住院部的楼内通往到第八住院部需要步行十几分钟的路,医护人员仅用了5分钟就赶到了心内科。
到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所在的第八住院部四楼的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刻,心内科主任于波,护士长高学琴已经等待在电梯门口。
一个顺畅的院内抢救流程
据哈医大二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杨爽教授介绍,王先生刚来到病房时,没有意识和脉搏,瞳孔已经散大,没有对光反射,生命体征十分微弱。心电检查显示,他患有广泛的心脏前壁心肌梗死。经过心脏彩超评估后,他被紧急送往心内科导管室,准备进行心脏血管造影检查。
据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介绍,心脏造影显示,患者的心脏左前降支(人体为心脏供血的最大血管)近端完全梗死,造成了大面积的心梗。于波教授带领侯静波教授启动了事先制定好的治疗方案,从穿刺、造影、支架到下手术台,整个治疗过程耗时仅15分钟。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支架打开后的几分钟后,患者就出现了肢体的活动和意识恢复迹象。
度过了最危急的治疗阶段后,王先生被送回了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据病房主治医师刘芳医生介绍,由于长时间的脑部供血不足,患者出现了尿崩症和中枢热两大症状,这为后续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尿崩症,简单说就是尿量非常大,输入体内的药品还没来得及起作用,就都被排出来了。”医生解释说,由于脑垂体缺血,导致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进而造成人体大量分泌尿液,随着尿液的排出,输入到体内的药品也大量流失,起不到治疗作用。王先生排尿最多时可以达到每小时2千毫升(相当于四大瓶矿泉水),每24小时2万毫升。临床上治疗尿崩症通常是采用限制输液和激素治疗两种方式,但这两个方法在他身上都不适用。首先,他处于休克状态,如果限制液体输入量,那就无法建立起正常的循环,那么患者将没有治疗希望;其次,用于治疗尿崩症的激素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是禁忌使用的药品。经过详细的会诊和分析,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强教授提出用其他口服类药品代替以上两种办法,目前治疗已经开始见效,相关症状逐渐减轻。
关于中枢热,医生解释到,这是由于下丘脑缺血,造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体温调控作用的失灵,患者出现高热的一种症状。因为发热的机制不同,所以常用的退烧药物不起作用,物理降温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士长马国娣抽调出专门的护士对其进行全程监护。护士们通过冰毯、冰帽和持续用温水擦浴等方式进行降温,随着脑部供血的恢复,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夺回了对体温的控制权,患者体温目前已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医生介绍,恢复意识以后,王先生出现了短时记忆丧失的症状,而且变得易怒,并伴有被害妄想症。哈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五病房副主任张丽梅教授解释到,这是人体经过重大创伤后出现的应激反应。一般脑缺血后3-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7-10天后逐渐开始缓解,届时,患者的情绪、精神症状和记忆力也会逐步好转,目前医生正在使用脑组织保护药品和营养神经药品进行相关治疗。
一套完美的“体操动作”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发病,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 。心源性猝死是由突发的心脏问题而引起的死亡,发生之前往往没有任何征兆,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由于抢救时间只有6至9分钟,有99%的患者最终会失去抢救机会。有些人就算被抢救过来,也有可能由于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而导致大脑受损,最终成为“植物人”。
“科室内部医护团队的配合,院内各科室之间的衔接以及有效、高超的医疗技术,是保证抢救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哈医大二院副院长李文志介绍说,抢救流程犹如一套体操动作,想要拿到满分,那就必须要保证从起跳到落地的过程中,各个动作都做到完美。否则运动员会丢分,而医务人员失去的可能就是一个生命。这就要求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用药、确诊、转运、手术和后续治疗在内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准、流畅,在整个过程中,即便一个电梯门晚打开了一分钟,都有可能使抢救功亏一篑。
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病人救治水平的提高,同时衡量一个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往往也要看其对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多年来哈医大二院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方面始终遵从多学科连续、及时、有效的救治理念,积累了大量突发医疗事件急诊急救经验,开辟的各类“绿色通道”救助了包括全国劳模、国际赛事运动员、民警、俄罗斯友人、空难患者等数百名突发事件伤员。医院充分借助心梗救治日、全国自救呼救活动日等相关医疗节日开展急诊救治演练,不断评测和完善全院整体医疗急救保障体系,优化急救“绿色通道”和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提高医护人员整体救治水平和应急能力。多年的急诊应急实践,使哈医大二院形成了完备的应急反应机制和快速有效的突发事件急救流程。目前,医院已成为黑龙江省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单位、黑龙江省急诊急救专科联盟牵头单位,以及东三省唯一的全国急危重症住院医师培训骨干基地。
相关链接:
心肺复苏:
在家庭、道路、工作场所和娱乐休闲等医院外环境中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第一目击者能否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急救中,是决定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死亡率就上升3%。意外发生后的前10分钟,在救护人员到达前,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百姓的自救互救意识亟待提高,我国急救意识普及率不足1%,部分大城市的某些人群可以达到5-10%,国外能达到25-70%。有研究表明:我国院外心脏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而国外可达到10%-30%。因此,我们要学会一些急救方法,不仅可以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自救,更能挽救他人生命。
心肺复苏是当病人停止呼吸和心脏骤停时,用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进行抢救的一种技术。当人在心脏病、溺水、车祸、药物中毒、高血压、触电、异物堵塞时都会导致心跳骤停,呼吸停止,均可用心肺复苏术来抢救。
步骤:
1.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将病人平卧在平坦、安全的地方。
2.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3.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告知无反应。
4.呼救:来人啊!拨打120!
5.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
6.松解衣领及裤带。
7.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6厘米)。
8.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9.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10.每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操作5个周期后进行评判。(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1.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2.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