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一院联合生活报在门诊大厅,开展生活报“读者日”大型义诊活动。血管外科唐波副教授、骨三科赵哲副教授、内分泌科张慧娟副教授、中西医结合科姜长玲副教授、心血管内科赵继义副教授、神经内科沈月娥副教授等专家,现场为400余名读者进行了免费义诊,答疑解惑。
由于此次义诊提前得到了生活报的大力宣传,现场早早排起了等待专家的咨询队伍,患者中多是糖尿病、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等当前季节多发的常见疾病,其中中老年患者居多,专家们针患者自身的情况给出建议,指出不同人群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安全过冬。
内分泌科张慧娟副教授指出,糖尿病人冬季血糖易波动进补需要悠着点。今年65岁的张阿姨得糖尿病有五、六年了,每到秋冬季节,她就发觉自己的血糖水平总是不稳定,很难控制。张慧娟介绍,秋冬季节糖尿病人的血糖很容易发生波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保健:首先,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补,饮食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尽量清淡些,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淀粉类食物,忌食糖及甜糕点,多吃些新鲜蔬菜;其次,注意保暖,天气寒冷,糖尿病人应注意保暖避免患上感冒。同时还要预防糖尿病足的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保暖,睡前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泡脚,选择鞋子应软硬适度,避免过硬、过紧,经常换袜子,保持脚清洁、干燥;合理运动:糖尿病患者可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积极、适当地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健身锻炼;情绪稳定,大喜大悲都易造成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勤查血糖、血压情况。
心血管内科四病房赵继义副教授指出,随着天气转冷,心脑血管疾病又进入高发季,冬季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三高”要当心。赵继义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首要任务是注意防寒保暖,同时保持生活规律,饮食营养丰富,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适当运动。冠心病患者冬天洗澡不宜过频。保持心态平和、精神愉快,情绪切忌波动大。“三高”人群应按时遵医嘱服药,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心脑血管患者身边常备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等。早晨和雾霾天不要出门锻炼,可在室内进行一些伸展运动。
血管外科唐波副教授介绍,冬季天气寒冷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脉管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疾病多发的季节。特别是近些年在20-40岁中青年中多发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寒冷、吸烟等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对烟草敏感的年轻人群要尤为警惕。此外,颈动脉狭窄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疾病,但是很多患者往往第一时间去神经内科就诊。据唐波副教授讲,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桥梁,但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后,颈动脉的管腔会越来越狭窄,最后甚至完全堵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病变,如脑供血不足、一过性黑朦、脑梗塞等。他提醒,45岁以上的人群体检时应增加颈动脉彩超检查,看是否有斑块形成,是否需要手术安装支架等。另外,生活中有脑供血不足、腔梗的人群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提早将危险“拒之门外”。
义诊结束后,仍有许多患者依然在现场排队,专家们耐心的为患者们继续解答,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专家们也纷纷表示对这种形式的义诊活动表示欢迎。血管外科唐波副教授表示,自己平常出诊时,常有下肢疼痛的骨科患者,误以为是血管外科疾病,由于限号,部分血管外科患者需要加号才能看上病,像今天这样自己和骨科医生一同义诊,既方便了患者,也节省了医生的诊病时间。中西医结合科姜长玲副教授也表示,通过义诊活动和媒体的提前宣传,增强了广大患者对中西医结合科的了解,扩大了患者群,今后如果有类似的活动,一定积极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