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锐意进取 众志成城——记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团队
时间:2015-02-12 15:06:394 作者: 点击: 次
|
|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承担单位。团队长期专注于心血管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方向,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的一支有影响的优秀团队。近年来,在团队带头人杨宝峰院士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凝心聚力,摆开雁阵轮番向科研的前沿发起冲击,摘取了一个个骄人的奖项和成果。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科创建于1938年,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教研室现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目前有博士导师8人,硕士导师15人。2011年,该团队被国家自然基金委评选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实现了东北三省医学院校该项目零的突破。三十余位成员中90%拥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二为留学归国人员,不仅有多名博士生导师,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如今,该团队拥有多个用于重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药物研发的高水平实验室。前不久,该团队获得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揭示着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团队一个新里程的开始。 头雁翱空展翅飞 一字雁阵影随行 团队带头人杨宝峰院士认定,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在专业领域里有所斩获,关键离不开两点:“一是与团队团结合作,二是本人更要努力、刻苦。”而要打造一支既有亲和力又有凝聚力的队伍,必须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与凝练。 一个优秀的团队应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宏伟的远景目标。自1982年起,杨宝峰院士研究组便开始了从事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药物防治研究的漫长征程。从发现microRNA是调控心律失常发生新的重要靶点,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学说,到系统研究了丹参酮ⅡA、苦参碱、氟卡尼等30余种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并提出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抗心律失常、降低死亡率优于西药的药理机制,他的团队为临床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004年度摘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奖项一等奖六年空缺)。这在旁人看来是那样渺茫、艰难的工作,杨宝峰和他的团队却在坚守中做到了。天高任鸟飞, 2007年杨宝峰以“973”首席科学家的身份,承担起“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础研究”项目研究,率领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联合攻关,成为我国心脏病学研究领域名符其实的领军人物。 正因这样,团队中人才辈出。吕延杰、董德利、乔国芬、李宝馨、艾静、单宏丽、刘艳、初文峰、张妍、潘振伟、白云龙、张勇等教授,如今均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青年教师潘振伟、白云龙、蔡本志、张勇等也已荣获多项科研基金,并发表了多篇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近年来团队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多达108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3项、国家级课题35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十一五”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并且摘获科研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部委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基金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最高奖1项,获发明专利15项。共发表论文700余篇, SCI收录200余篇。 心衰、心律失常、高血压等重大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基于这些疾病的危害和发病机制不清的问题,药理学团队主要聚焦于如下研究方向:重大心脏疾病发病和防治基础研究;心肌肥厚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和血管损伤及修复机制研究等,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 药理团队室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1人、硕士研究生共323人。近20年来,药理教研室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把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输送到祖国各地。而且研究生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2007年董德利的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先后有19人次到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康涅狄格大学、印第安纳普度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进修。 近年来药理教研室在全体教师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获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教研室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药理学科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药理教研室多年被评为学校,学院先进教研室,“三育人”先进集体,“巾帼文明示范岗”,等先进称号。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优秀教师称号。其中杨宝峰教授当选“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第六届国家教学名师奖,“哈尔滨市长特别奖”,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颁布的“优秀专家顾问”一等奖,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及优秀咨询成果三等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7项。编写教材22部,编写教学参考书19部,主编16部,副主编5部,规划教材17部。 教研室注重交流合作,多次参加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广泛开展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年均邀请并选派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学术交流20余人次,每年参加各种学术会议20余人次并作大会报告。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全国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研讨会”“第一届中俄国际药理学研讨会”“第三届中俄国际药理学研讨会” “哈尔滨离子通道及药物研发国际研讨会”。

实验室中忙碌的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科师生们。

杨宝峰300余本日记中的一页。

杨宝峰向学生们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