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阵地和主战场。医术乃仁术,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医科院校,对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公民的根本任务,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有更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也正因为如此,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在应有的高度和位置,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凝聚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作为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哈医大连续四年摘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走在了全省兄弟院校的前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一个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而哈医大恰恰从自身历史文化的挖掘中探寻到了文明创建工作的永生动力,将积累、传承与创新浑然一脉。
一、在校史中挖掘自身的精神价值
高校的职能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一所有历史、有文化、有社会担当的大学,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责。精神价值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层次。哈尔滨医科大学将大学精神追述到红色历史,把中国工农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革命传统;“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尚医崇生传承探行”的大学精神和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于维汉院士创新奉献的大医精神作为学校师生引以为傲的精神瑰宝。
在哈医大思想政治专项基金中设专题研究,加强对校史、大学精神、伍连德、于维汉精神等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凝练。编写《哈尔滨医科大学文化印记》,开设校史专题讲座,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方案,利用伍连德纪念馆、校史陈列馆、中国地方病防治历史展馆、图书馆、校园历史人文景观于维汉雕塑等,以直观形式宣传校史、校歌、校训,弘扬大学精神。其中,仅伍连德纪念馆在2014年,接待观众744场次,人数达3100余人,并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与周边中小学建立德育教育共建单位,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配合省高校博物馆在假期免费开放,借助新晚报、晨报、黑龙江省文明网等各大媒体宣传伍连德纪念馆,弘扬伍连德精神数十次,把学校文化品牌推向全社会。举办伍连德博士防治鼠疫10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活动,以此为契机弘扬伍连德博士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投入人力、物力历时三年完成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信息工程采集——于维汉小组的采集工作,把于维汉院士生平放到了国家平台得以保护和展示。抓住每年新生入学教育、职工入职教育的机会,通过学校网络、校报、校园广播等宣传平台,推出不同主题的专栏、副刊,着力宣传学校的红色历史、校园的红色文化、大力宣传于维汉院士事迹、宣传“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杨宝峰院士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专家的先进事迹和教职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举办报告会、参观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主题团活等多种活动形式,大力弘扬学校独具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二、用学校品牌文化诠释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集中表述,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公民,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离不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紧密结合学校独有的文化精神、文化品牌开展了“教育工程”、“道德工程”、“文化工程”三个工程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新要求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内提素质、外树形象”的群众性创建活动、“讲文明、树新风、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文明竞赛活动、“树典型、学典型、塑形象”等活动,学校通过评选和表彰救治张丽莉医护人员先进个人,倡导教职员工立足本岗位,学习最美教师张丽莉,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通过QQ群、手机微信、官方微博等新媒体传递学校正能量。学校定期举办主题广泛的“职工大讲堂”,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素质。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海燕”工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院士来校讲座培训,通过去国外知名大学深造、人才培育和临床科研基金投资等方式培养品德高尚的医学及管理人才。十八大召开之后,学校通过报告会、专家讲座、专题宣传展板制作、网络答题等形式,掀起全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热潮,举办多场十八大精神学习报告会;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大力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组织收看《背叛与忏悔》、《生命线》、《四风之害》等警示光盘和文件,并通过讨论加深认识,撰写心得体会。多次举办廉政书画比赛和书画展,把职工爱好与教育活动相结合。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岗位大练兵,借助学校自身文化和精神,提升课堂教学感染力,在入心、入脑、入行动的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连续多年开展大学生体育节、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学术月等活动,连续多年坚持举办“医学生成才之路”和“杏林讲坛”活动。学校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教育的整体格局之中,举办心理健康培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累计为717人发放助学贷款314万元;为应对大学生就业新形势,牵头成立了省医药卫生行业招聘联盟,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2014年,学校为解决哈尔滨第73中学新疆学生异地求学难以适应的问题,开启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与城市融入项目”,先后开展了心理讲座、感恩教育等主题活动,该项目入选省青基会项目资助,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在服务实践中锤炼师生的思想认同
任何形式的教育,最后都需要在实践中得以锤炼和夯实,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更需要在深入的社会实践和服务中完成最终的坚定与养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以点带面的工作,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工作,多年来,哈医大注重通过实践寻求全校师生对学校自身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的高度思想认同。
在学校红军优良革命传统、伍连德爱国精神和于维汉大医精神的传承、鼓舞和感召下,哈医大现有注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600余人,“青春红丝带”防艾滋病志愿者服务队连年受到国际卫生组织全球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宁养院义工服务队为晚期癌症患者送去临终关怀,哈医大精神在为民服务中更加熠熠生辉。在抓好基础和创新发展的同时发挥好文明单位的辐射作用,援疆、援藏、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开展,承担难、重、险任务,在抗击埃博拉疫情重大工作中也积极发挥作用,在哈尔滨创城工作中哈医大为家乡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每年进行文明科室和文明个人的评选活动,评选表彰文明职工、文明科室,评选医德医风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学校、各学院积极参与“三优”文明城市建设,参与文明机关创建,宣传学习道德模范,开展“迎、讲、树”活动,有的获全省“敬老文明岗”标兵单位,有的获全省“邻居节活动组织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涌现出一批“全国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学工部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校团委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博士团获得全国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校工会被评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
各附属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理念,注重发挥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能,通过开展“三好一满意”、“三下乡”、“四进社区”等载体建设,以“汽车医院”形式积极参加“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行程近15万公里,服务累计43000多人次。实施免费培养基层医疗人才计划、帮扶乡镇医院爱心工程,免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4000余人次;创设“智慧节”、“激情节”“徒步节”员工节日、举办“医患健康林”等活动,感受健康文化。建立基层协作医院265家;向基层县乡派出医疗队400余批次;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2万余人次;筛选和推广我省农村医疗适宜技术15项。附属二院被省总工会授予省内唯一一家“黑龙江省全国劳动模范医疗保健定点医院”,肿瘤医院获得全省志愿者工作最高荣誉——“全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
哈医大师生员工在社会实践和服务中寻找到了自身的精神价值、感受到了独有的文化力量、体味到了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和指引下哈尔滨医科大学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哈医大作为省属院校的唯一代表出席第二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校党委田文媛书记代表党委作经验交流;校党委被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标兵;被推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截止到2014年末,学校流行病学、危重病医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外科学、社会医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精品课程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基础医学、临床技能、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89.72%。仅2013年、2014年两年就获得科研资助216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280项,总资助经费2.50亿元。获得成果奖励187项。新承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项。近五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达33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两年来,附属医院各项临床医疗指标稳步增长,获得省医疗新技术应用奖214项,其中心脏移植、肝脾移植等8项高新医疗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20余个临床专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氧化二砷和大明胶囊两个产业化项目得到全省知识产权表彰大会表彰。这样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哈医大对自身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挖掘、凝练、传承与弘扬,这无疑也将成为哈医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永生动力。任何一所高校无论历史长短,在知识与文化的传承中都无不涵韵着属于她自己独有的精神财富,只要肯于挖掘、肯于创造,就能转化成推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哈医大在未来的创建工作中,在积累、挖掘、凝练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把气力投入到文明单位建设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的研究中去,用心思维、新视角,占领新媒体平台,适应和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竭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出人民满意的合格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