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把人民的福利和幸福感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这意味着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预防为主”为中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关注健康和对疾病预防为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省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员王振宇在这次省政协会议上提出: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政府及医药卫生、环境、食品等部门的任务,它也是全体中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省政协委员、民主党党员、哈医大二院中医科主任王振宇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在无形中不断地被削弱,卫生负担的公平性明显降低,“看病难”、“看病贵”成了老百姓遇到的首要问题。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认为,中国在全球191个国家中,卫生部门的总体业绩处于较低水平,卫生负担的公平性排名倒数第四。另外,乡村“赤脚医生”的瓦解和乡镇卫生医院多数倒闭,这些都造成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乏力。由于长期没有推行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被透支恶果明显显现。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民健康的整体水平一年不如一年,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有的病甚至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如糖尿病;而象结核病,血吸虫等一些传染病,也是由于预防不到位,再次死灰复燃。中国人口的疾病谱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总的趋势为: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以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所替代。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在近600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250万、肿瘤140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28万、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
高血压是慢性病中占有比例较高的一种。我国人群平均血压水平明显上升,2002年我国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4.1和3.3mmHg;女性分别增加了3.6和4.1mmHg。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处于低水平。了解血压升高的人中,有效控制率只有6.1%,仅有约323万人。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首次获得了有代表性的我国人群血脂资料。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人数1.6亿,总患病率为18.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9%、11.9%和7.4%。从年龄分布看,中年人的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与老年几乎相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中年组还略高于老年组,各年龄组的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相近。膳食不合理、身体运动量不足及吸烟等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二十余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亦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的快速上升,以及谷类食物消费的明显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2002年,全国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1992年至2002年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和97.2%。超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11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与1985年相比,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成倍上升,尤以大城市更为突出。身体活动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对慢性病患病的危险性具有协同作用。
为了达到全民健康和“预防为主”目标的实现,建议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切实把“预防为主”方针落到实处
祖国传统医学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早有深刻认识,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千百年来,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青睐。时至今日,中医药不仅仍然是保障人民健康的独特卫生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中药的生态资源。
新中国建立之初提出的“预防为主”方针与传统医学一脉相承,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时过境迁,其他三大方针或已完全不提,或改变了提法,唯有“预防为主”这一方针没有变化。这充分显示了“预防为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具有强大生命力。
习总书记在中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说明这一方针仍然适用于我国现代社会,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需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全社会对“预防为主”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事预防的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还不够高,等等。由于我们日常对预防工作重视不够,在“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暴发时,政府和社会临时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待疫情过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给人以“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之感。
因而,真正把“预防为主”方针落到实处,贵在持之以恒地坚持,政府应持续不断改善防疫等部门的技术设备条件,加大有关技术部门的人才培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使其全身心、高水平投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疾病预防工作中去。
二、加强疾病预防教育意识,构建全民健康教育体系
“预防为主”方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疾病谱的变化,也应该顺应时代变迁赋予的健康新内涵。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曾经非常重视“防范于未然”的理念。但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等在我国已大幅度下降,而非感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国民健康的主要危害。而这些疾病的预防依靠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是不可能解决的,新的医学模式——心理、环境、社会与生物,关注到了疾病发生的多元性,因此预防疾病要从多个角度开展。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慢性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包括吸烟、酗酒、饮食习惯、缺少体育锻炼、不良情绪、生活与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吸毒、性乱等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可以使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我国应尽快构建完善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全民的健康生活习惯,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全民健康,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力量。
通过健康教育,使“健康中国从我做起”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需要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促进身体健康;还要通过加强个人修养主动适应社会,保持平和心态并与人友善,促进心理健康。这样二者结合,真正做到身心和谐,最终达到身心健康。
三、重视舆论宣传教育,加大医学科学知识普及的力度
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人们的健康、保健及预防疾病的意识非常淡化,普遍存在侥幸心理,重治疗,轻预防,轻保健。坊间常常见到的实际情况是:小病挺,大病扛,实在不行往大医院抬!还有,不管病有多重,有的已经到了疾病的终末期,目前医学能力和水平已无力回天了,可家属的态度通常是“无论如何,砸锅卖铁也要治”!而其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实际上,这些如果通过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平时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达到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目的,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为主”的理念。建议要通过多种媒体平台,经常请知名医学专家采取各种形式讲解疾病预防及保健知识,增加疾病预防正面宣传知识普及的力度,以进一步增强全民的健康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同时还要请相关部门对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广告加大监督力度,最大限度的避免虚假广告对民众的误导,以利于减少民众在躯体、精神、心理、经济及社会上的负担。
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环境。
不管是“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还是全民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重视舆论宣传教育,加大医学科学知识普及的力度,最终都要落实到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习总书记在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也强调:“着力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职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这对广大医务人员是巨大鼓舞。
众所周知,医生是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职业,因为医生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患者又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有家庭、工作等。医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人、事、物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突发情况。要做一个好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高超的沟通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性格等。医生生活不规律、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是常态,且需要终生学习,因而也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在世界各国,医生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我国的医患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很多层面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认确有一定比例的医疗纠纷与当事医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低下、心理素质差有关。这少部分人影响了医务工作者的整体形象,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全社会“尊医重卫”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界应主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另外,建议今后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中也应充实医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容,把医德培养和医疗技术的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医务人员就应该具有大爱精神、奉献精神,且不辱使命、不忘初心,加强自律,为人民提供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全面小康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