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当医生】中国公共卫生第一人:伍连德
时间:2017-09-03 12:32:474 作者:佚名 点击: 次
|
|
题记:9月3日播出的节目中已经向您介绍了当代公共卫生的方方面面,但您可曾了解中国公共卫生第一人的事迹么? 1347年,一只热那亚船队到达了意大利西西里岛港口梅西纳,迎接船队的人们惊恐地发现,船上的很多船员已经死去,幸存的水手虽然拼尽全身力气让船只到港,但也已经是奄奄一息。见到此景,大为惊恐的梅西纳官方强令船队离开,但为时已晚。城里不久开始出现病人,他们发病急骤,怕冷、高烧、大腿根部出现肿块,病情在两三天内迅速恶化直至死亡。当地的医生从未见过这种状况,他们对这种来势汹汹的疾病束手无策。接下来的几年,瘟疫扩散到整个欧洲,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当肆虐的疫情过去之后,根据后世估算,这种疾病夺走了2400万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由于死者四肢上都会出现黑色的斑点,这种恐怖的疾病又被人称作“黑死病”。这种烈性传染病就是鼠疫,由于其严重危害,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里甲类传染病排名第一,被称为“一号病”。 1910年的10月25日,边境小城满洲里,两名从俄罗斯回来的中国劳工在住宿的旅店内病亡,同住的其他客人和店主也接二连三病倒,病人们先是怕冷、高烧,然后胸痛咳嗽,吐出大量血痰后很快死亡,尸体呈紫黑色。连接满洲里的铁路沿线随后开始出现病患,作为铁路的交汇点哈尔滨也概莫能外。11月7日,两名来自满洲里的工人来到哈尔滨,住进一家钻井工具商店。这两个人在表现出同样的症状后死去,并且还传染了与其同住的人。 1910年的哈尔滨还是一个新兴城市,刚刚修筑的铁路带动了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从关内前来讨生活的人们。以铁路为界,当时的哈尔滨分成“道里”和“道外”两个区域。道里生活的是富裕的外国人,道外是以傅家甸为中心的中国人聚居区。他们大都挤在拥挤不堪、污浊肮脏的小屋子里。疾病爆发后,傅家甸很快就成了重灾区,死者人数迅速增加,逐渐达到每天上百名。居住在那里的大都是来自山东、直隶的劳工,他们极有可能会通过铁路把疾病带回家乡。深感局势的严重,哈尔滨当地官员不断将告急电报发往北京,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自顾尚且不暇,难道六百年前欧洲的劫难又要在中国重演? 正当此时,一位值得后世永远铭记的大医出现,这就是时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医生(Dr.Wu Lien-teh)。他1879年生于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西部地区)的槟榔屿,父母都是华侨。伍连德17岁时考取英国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这位天才少年20岁即获得了剑桥文科学士学位,24岁获得文学硕士、医学学士、外科学士学位,26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一共从剑桥获得了5个学位,还是这所世界名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伍连德医生学成之后回到马来亚行医,凭借医术和公益心,很快成为当地名人。由于出生在中国的妻子不太适应南洋的炎热气候,伍连德从夫人身体考虑,决定接受天津陆军军医学堂邀请,他于1908年先全家迁居上海,后只身北上天津。哈尔滨疫情爆发后,清政府遍召全国人才,但当时中国接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专业人员极其缺乏,且因疫情险峻,应者寥寥。时年31岁的伍连德医生毅然接受了举荐,出任特派全权总医官,和助手一起带着一台显微镜和不多的器械来到了哈尔滨。 此时的哈尔滨仍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应对措施,由于病亡人数太多,有些病患家庭甚至在夜间将死者尸体抛在街上。临时征集应对疫情的帮工们虽然被要求穿戴防护服和佩戴口罩,但由于这些人没受过正规培训,口罩只是悬挂在脖子上。他们很快被传染,疫情进一步扩大。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这种疾病和六百年前欧洲的黑死病有高度相似之处,当时的外国报纸已经将此病称为鼠疫,但究竟是否如此,必须通过对死者尸体进行解剖进行科学检验才能确定。在当时的中国,解剖尸体在大众看来简直骇人听闻,在法律上更没有先例。伍连德医生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解剖了一位日裔死者的遗体并进行血液化验。让他兴奋的是,显微镜涂片显示正是鼠疫杆菌,这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伍连德发现这种鼠疫与国外权威认定的腺鼠疫并不相同,其传染方式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而不是从老鼠经跳蚤传人。这就为防疫工作确定了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是采用灭鼠来切断传染源,肺鼠疫则是通过隔离疑似患者来防止疫病传播。 伍连德立即向北京报告情况,在得到最高授权后立即开始指导防疫。在没有抗生素的二十世纪初,隔离是唯一能有效控制鼠疫的手段。伍连德按照科学的防疫理念开展隔离工作,他在城里对疫区进行划分,同时使用警力进行严格管制,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随便通行。他同时严格培训了一批防疫人员,让他们每天挨家挨户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人感染,立即送到防疫医院隔离,并对患者房屋用生硫磺和石炭酸进行消毒。在城外,他要求全面切断整个东北通往关内的交通,任何人要入关必须经过隔离检疫。 当一切都布置妥当后,伍连德医生发现了一个最大的隐患——坟场。因为当时天寒地冻且缺乏人手,病死者的遗体都露天堆放在一起。鼠疫细菌能在低温下存活,堆放在坟场的大量遗体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鼠疫冰箱,随时可能爆发传染。伍连德医生当机立断,联合官员和乡绅要求对尸体立即火葬。最高当局迅速批准,于是在1911年的1月31日,在伍连德指挥下,2200具疫尸在三天时间内被统一火化。 由于伍连德医生的科学指导,因鼠疫死亡的人数自1911年2月起便开始下降并逐日降低,到了1911年3月,因病死亡人数降为零,当地防疫解除。据《东三省疫事报告书》的精确统计,这次鼠疫最终的死难人数是60468人。虽然对当时的东北是一场浩劫,但却避免了六百年前欧洲的巨灾。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政命令、全民参与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 在艰难的条件下,伍连德医生成功地主持了对抗鼠疫的战斗,成为中国医学史和公共卫生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由于深感东北需要现代医疗人员,伍连德于1926年创建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这就是今天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学校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中世纪的意大利

黑死病,绘于1349年 作者 LE MUISIT, GILLES

1911年的哈尔滨明信片

傅家甸街市 摄于1911年

伍连德医生在实验室内

此处为一瓷器铺,全户八人均于其中病亡

显微镜下的鼠疫杆菌

专用于收治疑似患者的隔离医院

1911年2月3日 集中火葬
 傅家甸防疫医官全体合影 伍连德于后排左四

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办公楼

正在工作的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检测人员,如今的检测设备早已不是伍连德当年使用的显微镜,因而能更快、更准确地得出化验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