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哈医要闻 > 正文

哈医要闻

创新路上他为何不敢停歇 写在陆昊省长来校调研之际

时间:2016-07-10 21:44:484  作者:迟沫涵  点击:

张勇教授陪同杨宝峰院士参加工程院院士大会

铭记人民大会堂的声音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校校长杨宝峰院士作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科技创新群体带头人,受邀参会。在这次两院院士、全国科技界代表、各省领导、科技管理人员近4000人参加的盛会上,总书记的讲话赢得阵阵掌声,在现场和所有人一样,心潮澎湃亲耳聆听总书记讲话的还有杨宝峰院士的学生、我校年轻的药理学教授张勇。

会后,在返回哈尔滨的途中,“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习总书记的这番话,一遍一遍的萦绕在他的耳畔,直到深夜整个人还沉浸在白天那样热烈的气氛之中,一股急迫待发的豪情涤荡心头。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样时不待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是他在自己老师身上时时刻刻都感受得到的。回首十年路,正是深受杨宝峰教授为人、为师、为学的人格感染,在母校七年寒窗之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并走上了药理学研究的道路。如今回头相望,不得不说那是一条异常辛苦、无法懈怠的路。

毕业多年,直到今天他仍旧坚持跟随杨院士读博士期间的作息时间,每天工作到深夜,没有完整的节假日,把与父母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把自己放松休息的时间挤占的所剩无几。日复一日,教学、科研、管理每一项工作都锤炼着他,也诠释着他的价值。善于思索、勇于攀高是他性格中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他把科研目标锁定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靶点发现和新药转化研究,系统研究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与致心律失常毒物的调控作用机制,经过多年的潜心苦战,相关研究发表在该领域著名期刊,并被选为封面阅读文章,欧洲心脏协会科学文献委员会主席Andreas Goette评价说“该研究提出了防治心房重构的新策略,将激发和拓展这个创新领域的进一步研究”。 优秀的科研能力,让他在2014年入选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于维汉院士杰出青年基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及特别资助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6项。

不仅如此,他所在的科研团队也接连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现调控重大心脏疾病及心源性猝死新的重要分子,并揭示其致病机理,相关研究发表在该领域国际著名杂志,多次被专题评述或被选为封面,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然而,这些足以为傲的成绩在这位年轻人眼中,只是慢慢征途上的过往,在他心里矢志报国的路是一辈子!

张勇教授陪同杨宝峰院士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不忘龙江振兴的使命

从新中国百废待兴、起步奋发,到今天全民族谱写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党的号召为指针,前赴后继为民族繁荣富强做出了无法估量的历史贡献,坚守的正是一份使命职责,而今天时代又给了我们新的命题。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省考察调研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陆昊省长更是两次深入我校调研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创新创业工作。就在昨天,陆省长在对我校调研时满怀期望的指出“哈医大作为龙江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和人才培养中心,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找准在龙江新的发展背景下的角色、责任和使命”。这样的信任与重托,无疑为我校教学、科研、医疗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的同时更注入了信心和力量。就像张勇教授所说“过去一心只想把书教好,把科研做好,曾几何时一份为家乡发展谋力的责任早已牢牢在肩”。在张勇教授并不漫长的从教道路上,他始终坚持育人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思维的创新发展,绝不墨守成规。对待学生,在科研上他放手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他作为导师承担面向大二基础七年制的前期导师配备,面向临床七年制的三个月科研能力训练,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面向药学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科研综述大赛。他带领团队内本科生开展大明胶囊和粘连平的二次研发等多项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微小RNA、玉米肽、参肽、GDF11等新产品均申报发明专利。他指导基础七年制和药学院本科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校级春雷计划特等奖,黑龙江省一等奖,全国决赛二等奖,也因此受邀面向全校同学做挑战杯作品竞赛指导讲座。指导药学院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次获得省一等资助,获得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而在学生管理上他又是严苛,丝毫不留情面的,他要求学生每天8点准时到实验室,每周一提交工作计划,周六开例会汇报研究进展,风雨不误。这样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严谨不苟的学习态度也由此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为龙江建设出力,为龙江建设育人是张勇教授一路前行的目标。

张勇教授与参加挑战杯的本科学生探讨课题

传承母校精神的力量

这些年来,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日本,四个大洲都曾留下张勇教授学术交流的足迹,然而他却觉得每当踏出国门的时候,恰恰是自己心与母校相距最近的时刻。在美国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期间,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假如没有一颗急于报效的拳拳赤子之心,恐怕常人是无法坚持的。支撑他的大概就是母校的精神力量吧!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这所拥有着红色基因的学府迎来她90华诞的时刻,穿越90年的世事沧桑,所有记录在母校史册中的往事,都仿佛他切身经历了一样,在脑海里瞬息变得鲜活和灵动。许多天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前辈的名字和光辉事迹,像聚拢了时光的留影机一次又一次,莫名的出现在他的心头。从“非典”爆发,到汶川地震,从伊春空难到救治“最美教师”张丽莉,哈医大人与全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带着无畏和激情,永不退缩的奔赴在危险来临和走过的每一个生死战场,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死之战。一代代哈医大人不懈追求和勇往践行的崇高品质,让他看到了母校九十年来坚韧顽强的身影,正因为对母校知之深而爱之切的深情,才有了他作为教师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时放声歌唱的豪情。

回首自己的成长道路,他毫无掩饰地说,一路上母校的给予、师长的培养、团队的支持、学生的爱戴,都是他不敢懈怠的动力源泉。就在自己工作的这所学府,辈出了无数前贤,与之相比自己还差的太远,而正是洞悉了这种差距才让他一路奔跑不敢停歇。

搁笔这段文字天色已黑透,几个学馆的灯还亮着,对面附属医院里人影依稀,从图书馆晚归的学生熙熙攘攘,所有的文字淹没在这不肯入眠的校园,此刻我们会明白,是多少个像这位年轻人一样的哈医大人托起了这所学府的曾经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