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伍连德研究所成立仪式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隆重举行,同时举办了首届“纪念伍连德博士—感染与免疫学术论坛”,此举标志着哈尔滨医科大学以部委省共建为契机,加深传承和弘扬伍连德精神,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为全省人民健康作出重大的贡献步入新台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杂志》原总编巴德年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省卫计委赵忠厚主任,省科技厅于立河副厅长,黑龙江省教育厅赵琳副厅长,黑龙江省医学会焦广宇秘书长,马来西亚槟城伍连德学会秘书长何志平教授,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副校长Pavel Ratmanov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25届)副会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教授等专家及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曹景文副书记、刘文川副校长、赵炜明副书记、纪委孙同波书记出席大会。会议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常委、主管外事学校领导、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孙殿军教授主持。
哈尔滨医科大学聘请了高福院士担任伍连德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辰宇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张凤民院长任副所长。
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指出:伍连德博士的“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始终鼓舞着哈医大人不畏艰难、拼搏奋进,伍连德博士创新务实的学术思想与理念始终指引着哈医大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创新成就。2015年10月24日,哈医大获得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共建医科大学,使哈医大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巴德年院士、高福院士、杨宝峰院士分别做了题为《伍连德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与启迪》、《禽流感与埃博拉:新世纪的突发病院挑战》、《医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报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的袁正宏教授、徐建青教授、张晓燕教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杨瑞馥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所长,马来西亚的何志平教授及俄罗斯的Pavel Ratmanov 教授等十几所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中外专家代表,围绕医学技术创新与转化,鼠疫菌致病性的进化、新世纪的突发病原挑战、伍连德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与启迪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伍连德研究所将以多学科交叉、大团队协作的模式,依据国家和地方在控制感染与免疫相关疾病方面的战略需求,建成集研究、教育、医疗服务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围绕“感染、免疫与健康”的核心研究领域进行新发及再现传染病的防控以及诊断试剂、疫苗、抗体药物产品的研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伍连德研究所在上述定位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不仅要发展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医学机构,逐步成为弘扬伍连德博士精神的文化机构以及国家与地方战略发展的咨询机构;还要凝练针对新发传染病,感染相关慢性病的病原学,免疫学等研究方向,并坚持继承合作、开放、融合、共享、创新发展的理念,明确战略定位,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成为中国人兽共患病研究中心,成为中、俄、日、韩合作以及国内合作的战略平台,为人民的安全把住传染病入侵的“北大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证。

杨宝峰院士致辞
赵忠厚主任致辞

何志平教授致辞
Pavel Ratmanov教授致辞
高福教授致辞
巴德年院士做题为《伍连德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影响与启迪》的报告
孙殿军主任主持会议
聘请了高福院士(左二)担任伍连德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辰宇教授(左一)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张凤民院长(右一)任副所长
巴德年院士、杨宝峰院士、赵忠厚主任、何志平教授、高福院士、巴维尔教授为伍连德研究所揭牌

合影
链接:
伍连德博士(1879—1960年),国际著名科学家、中国现代医学先驱者、鼠疫斗士、公共卫生和微生物学专家、杰出的医学家和教育家,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杂志》创始人,在中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以及学术组织和期刊建设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1910年至1931年在哈尔滨创建防疫机构,两次成功扑灭哈尔滨(1910年至1911年,1920年至1921年)鼠疫大流行,并创建中国首个现代医学实验室,取得鼠疫研究的杰出学术成就,获得“鼠疫斗士”的国际赞誉以及1935年诺贝尔提名。于1926年创办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任校长。
1910年,在中国北方新兴城市哈尔滨,在其刚刚诞生的第十二个年头,爆发了沿中东铁路由西伯利亚传入的前所未有的瘟疫大流行,月余之间连续出现大量死亡病例,恐惧气氛弥漫,社会严重动荡。时任清政府天津医学堂督办(副校长)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担任清政府全权总医官,亲赴哈尔滨组织抗击瘟疫,并于1910年12月24日到达哈尔滨后第三天即完成了首例尸体解剖,在肺部发现大量鼠疫耶尔森菌,确认为鼠疫流行;进而通过建立防疫队伍、制作并分发“伍氏口罩”、实施病患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焚烧尸体等措施,在短短三个月内全面控制了哈尔滨鼠疫大流行。随后,伍连德博士建立的防疫理念、防疫机构与医院、以及防疫队伍等逐步得到加强,并在1920-1921年哈尔滨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以及其他传染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伍连德博士通过深入细致的病区观察、野外考察和实验室研究, 证实为肺鼠疫流行,并获得了蒙古旱獭是鼠疫传染源的证据,因而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提名。
鉴于当时瘟疫多发,控制瘟疫所必需的防疫、检疫人才缺乏,伍连德博士经不懈努力,于1926年在哈尔滨创立了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担任首任校长,逐步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该校于1927年更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1949年4月与源于1931年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校的中国医科大学一、二分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至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已经走过了八十九年的发展历程,2016年即将迎来建校九十周年华诞。在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伍连德博士的杰出贡献深深印刻在哈医大人的心中。医学史教研室原主任姒元翼教授等发表过多篇纪念伍连德博士的文章,心脏内科原主任傅士英教授等多次建议并提案建立伍连德纪念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多次举办伍连德博士纪念活动,邀请伍连德博士女儿等亲属来校访问,2008年出资购回伍连德博士创办的东北防疫事务管理处旧址,建立了伍连德纪念馆和伍连德纪念医院,并于2015年正式建立伍连德研究所。同时,伍连德博士的“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始终鼓舞着哈医大人不畏艰难、拼搏奋进,伍连德博士创新务实的学术思想与理念始终指引着哈医大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创新成就。从建国初期石增荣教授开展的世界首创的角膜移植、赵士杰教授开展的狗头移植实验,到改革开放后的进行的心脏移植、肝脾移植等;从张亭栋教授发明的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到双黄连、大明胶囊等新药的临床应用;从于维汉教授基本根除克山病,到大骨节病、氟病和地方性甲状腺钟等多种地方病的防治;从最初建立的临床医学,到现在涵盖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等医药学全部专业等等,哈医大人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坚持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逐步形成了“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和“崇医,尚生,传承,探行”的哈医大精神,以《伍连德博士学术文集》为基础,认真回顾、发掘和细致研究伍连德博士的学术文献,深入领会伍连德博士的医学教育思想与理念,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保证中国医学事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