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主办,感染性疾病协同诊治创新中心、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承办。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黑龙江省医学会焦广宇秘书长,来自西班牙、日本、俄罗斯等肝病、感染病和血液净化领域的国际学者,及国内从事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诊治、感染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生物人工肝材料与基础研究等专家5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23日上午8点30分,大会开幕式在我市友谊宫举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黑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自然疫源性疾病学组副组长李用国教授主持开幕式,李兰娟院士、杨宝峰院士、王贵强教授、焦广宇秘书长、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Vicente Arroyo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随后,李兰娟院士同来自西班牙、日本、俄罗斯的专家,分别就目前国际上肝衰竭最新的进展与思路,进行了特别演讲。另外,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王贵强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魏来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宁琴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孙剑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高志良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陈智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王宇明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黄建荣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尚佳教授、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PI曹红翠教授、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君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重肝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何金秋教授等知名专家,就我国目前在肝衰竭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做专题发言。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李用国教授题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最新进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并报告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筛选我省五个地区九家三甲医院2005年-2015年1134名肝衰竭患者,得出不规范应用核苷类似物是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这项多中心研究确认了不规范应用核苷类似物是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其预后差,对临床指导及核苷类似物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此研究成果在2017年亚太肝病学会和俄罗斯病毒微生物学大会上分别进行过大会发言和专题报告,得到同行高度评价和认可。
大会注重对年轻学者的培养,4名在该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医生,先后介绍了自身在肝衰竭与人工肝方面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一院感染科姜立胜医生以李用国教授团队12年肝衰竭研究数据为基础,做的题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远期转归及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报告,获得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会议期间,举办了第二十届肝衰竭与人工肝继续教育班,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黄建荣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及人工肝学组副组长郭利民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甘建和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孟庆华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杨芊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人工肝中心护士长章华芬等多名国内肝衰竭领域专家在继续教育班上,就肝衰竭微生态研究进展、最新指南解读、最新治疗进展以及李氏人工肝护理的要点做了精彩的经验介绍。
此次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能在哈尔滨举办这样高规格的盛会,是黑龙江省第一次承办由中华医学会承办的肝病会议,使我省感染科医师在哈尔滨即能聆听到“李氏人工肝系统”开拓者李兰娟院士、王贵强教授以及魏来教授等大家的精彩报告。目前李氏人工肝系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已应用于31个省市300多家医疗单位,累计治疗肝衰竭10万余次。人工肝技术还被应用于H7N9等传染病、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的治疗中,降低了H7N9的病死率。2013年,李兰娟带领的科研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以“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一等奖。她也被国际同行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领头人。人工肝技术的应用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国内感染科医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更为我省感染病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将进一步促进我省感染病学科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