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红医代代 芳华不息
日期: 2024-03-2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导言        

   

   

   

   

   

   

   

   

   

   

   

   

   

   

   

   

   

   

   

   

   

   

风雨兼程近百载,同舟共济谱辉煌。为集中展示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百年红医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先进事迹,“哈医大党支部工作”微信公众平台将于近期开设专栏,对相关事迹案例进行系列巡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高度、亮度和温度,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鲜红底色,以高质量党建为学校百年华诞献礼!

本期推送的是: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物信息学党支部《红医代代 芳华不息》。





红医代代 芳华不息      

   

   

   

   

   

纵观历史长河,在脚下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龙江儿女继往开来,一位又一位医大前辈前仆后继,开创出生生不息的红医精神和代代传承的青春芳华。红医者,为厚植家国情怀、护卫人民健康也;芳华者,可鉴古通今、坚守初心也。而我医大之精神发扬于此:政治坚定,传承百年;技术优良,共谱华章。如此,谓之红医芳华。



 

   

   

   

   

   

伴着书香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古朴而庄严的校门,步入绿意盎然的校园,穿过绿树成荫的小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和近代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的雕像,昂首挺胸的雕像通体雪白,展现出医师的高尚与圣洁。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创建滨江医学专门学校,红医精神古今同根、就此发源,自此便如松花江水般滔滔不绝。先辈们坚守医者初心,不断创新医学方法,攻克疾病难题,投身社会服务,这一精神传统在医大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至今不衰。近百年的文化底蕴,沉淀出厚重的历史底色;近百年的思潮奔涌,汇聚出不息的江河激流。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至今日红医精神的新鲜底色为医大再续新篇,在思政育人方面红医精神逐渐融入学科教育,培养出具备当代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医大人,同时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继续学习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如此,红医精神正浸润到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教书育人、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事务处处体现着“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这些精神内涵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龙江的振兴发展贡献了绵延不绝的磅礴力量。

沿着前人铺就的大道,移步红柱碧瓦的主楼前,站在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口,惊叹其宏伟之余也会感慨万分,想必一代代医学大家也会在前行路上面临一次次抉择,想必一位位时代伟人也会在荆棘与困境中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多少个寒冷而黑暗的夜晚,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和治病救人的决心逆流而上,以小我成大我,迎接黎明的曙光。他们真正做到了习总书记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伍连德博士使用口罩和隔离治理鼠疫,于乱世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救疫区于水火,到于维汉院士深入基层为人民,坚持研究治克山,和当地百姓“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他们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投身于医学的洪流中,“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沿着小路继续漫步,映入眼帘的是翠绿的嫩叶和青葱的灌木,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时时可闻朗朗书声。从实验室到机房,从图书馆到寝室,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一页页草纸上满载着青春前程与初心传承。承先人之志,通医学之魂,今日以笔为刀的我们扬帆远航。医科之行,始于足下;征程万里,不忘初心。岁月倥偬,时光蹁跹。今日医大师生亦能鉴古明今,以无私奉献之精神与红医传承之芳华为医大画卷再添新章。疫情期间全校师生众志成城,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更不为挫折气馁,有担当、能忍耐、能吃苦、能奋斗,越是艰险越向前。各附属医院和校本部组成的专家医生团队逆行而上、驰援疫区,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抗争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一位位为疫情作出贡献的医大师生如同黑暗中的一点点光,他们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



 

undefined



 



 

   

   

   

   

   

今日之无私无畏,来源于坚实根基,传承于厚重底色,点滴精神汇成今日之自信。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许许多多从医大走出去的医师专家遍布祖国各地,为驱散病痛发光发热,传医授道,奋斗自强:巴年德院士、朱晓东院士、夏求明教授、韩亚玲院士……他们医者仁心、坚守岗位,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拨开历史迷雾,今天的医大已然继承并发扬前辈的意志与信念,无论是医学还是科研,医大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自己的求学道路上不忘初心、无私奉献,传承使命与责任,以青春之名,谱时代华章。

从阳光大厅到伍连德大讲堂再到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大厅井然有序,现代化的教室宽敞明亮,现代化的设施方便快捷,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位医大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倾注着热情和汗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昔日的医大辉煌如明灯指引今天前进的道路,让属于我们的红医芳华源远流长,每一位坚守在岗位上的医者代代传承这珍贵的精神;今日的我们面临新起点、新问题、新挑战,更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扑灭疫情、攻克疾病,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伫立在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基础医学院之间的伍连德胸像前,我看到了先辈的使命与责任,感受着一代代前辈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自豪,体会着一位位医师组成团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的骄傲,共享着一次次志愿服务荣获“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欣喜。今日的医大,传统和发展相继,奋进与拼搏齐飞;当代的医大人科研精神与人文关怀并进,创新共传承一色。正当芳华,吾辈更应无愧于党,无愧于心,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传承百年,不忘使命;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我医大之今昔,岁月峥嵘兮命与共,千锤百炼兮定初心;继往开来兮风正劲,舵稳奋楫兮当扬帆。伟哉,壮哉!昨日医大之先辈德高望重,今日我辈之少年风华正茂,明日锦绣之前程光明万丈。如此可谓: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不忘凌云意,当许第一流。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