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书香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古朴而庄严的校门,步入绿意盎然的校园,穿过绿树成荫的小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和近代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的雕像,昂首挺胸的雕像通体雪白,展现出医师的高尚与圣洁。1926年9月,伍连德博士创建滨江医学专门学校,红医精神古今同根、就此发源,自此便如松花江水般滔滔不绝。先辈们坚守医者初心,不断创新医学方法,攻克疾病难题,投身社会服务,这一精神传统在医大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至今不衰。近百年的文化底蕴,沉淀出厚重的历史底色;近百年的思潮奔涌,汇聚出不息的江河激流。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至今日红医精神的新鲜底色为医大再续新篇,在思政育人方面红医精神逐渐融入学科教育,培养出具备当代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医大人,同时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继续学习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如此,红医精神正浸润到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教书育人、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日常事务处处体现着“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这些精神内涵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龙江的振兴发展贡献了绵延不绝的磅礴力量。
沿着前人铺就的大道,移步红柱碧瓦的主楼前,站在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口,惊叹其宏伟之余也会感慨万分,想必一代代医学大家也会在前行路上面临一次次抉择,想必一位位时代伟人也会在荆棘与困境中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多少个寒冷而黑暗的夜晚,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和治病救人的决心逆流而上,以小我成大我,迎接黎明的曙光。他们真正做到了习总书记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伍连德博士使用口罩和隔离治理鼠疫,于乱世中“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救疫区于水火,到于维汉院士深入基层为人民,坚持研究治克山,和当地百姓“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他们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投身于医学的洪流中,“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沿着小路继续漫步,映入眼帘的是翠绿的嫩叶和青葱的灌木,鸟语花香的美丽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时时可闻朗朗书声。从实验室到机房,从图书馆到寝室,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一页页草纸上满载着青春前程与初心传承。承先人之志,通医学之魂,今日以笔为刀的我们扬帆远航。医科之行,始于足下;征程万里,不忘初心。岁月倥偬,时光蹁跹。今日医大师生亦能鉴古明今,以无私奉献之精神与红医传承之芳华为医大画卷再添新章。疫情期间全校师生众志成城,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更不为挫折气馁,有担当、能忍耐、能吃苦、能奋斗,越是艰险越向前。各附属医院和校本部组成的专家医生团队逆行而上、驰援疫区,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抗争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一位位为疫情作出贡献的医大师生如同黑暗中的一点点光,他们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