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现代护理理念、良好人文素养及敬业精神,系统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护理管理、教学与科研能力及较强的临床思维与护理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自我发展潜力,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
—摘自《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护理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及较强的临床护理实践、人文关怀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潜力,毕业后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摘自《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学要求
通识教育课程
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将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卫生保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通过开设人文社会与职业素养课程,以及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和导师制,引领学生广泛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伦理与法律观念,提升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护理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深入理解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 ,培养人文关怀能力和素养,掌握健康评估方法,建立初步临床护理思维,培育创新精神,获得基本护理科研和信息应用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课程
1、理论课程
采取以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理念为引导、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注重课程整合与新型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的融入,使学生系统掌握各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2、模拟教学实习
主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虚拟仿真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及演示与练习等适宜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评判性思维、人文关怀能力、同理心及团队合作精神等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3、临床见习
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及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体验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使学生熟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护理评价,初步形成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决策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包括临床实习和社区实习两部分,共计40周。
(1)临床实习实行带教教师负责制,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工作,在实习4周的科室应完成“6个1”实习内容,即全程管理1例病人、书写1份护理病历、专科护理小讲课1次、参与1次护理教学查房、抽考1项护理技术操作和1项专科护理。
(2)通过临床实习,使学生巩固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以及基本的护理管理与教学能力。
(3)通过社区实习,使学生熟悉社区护理工作,了解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与初级卫生保健现状、政策、模式及运行机制,增强学生为社区居民服务意识,培养从事社区护理的基本能力。在毕业实习期间,由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培养本科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