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不可阻止,生命无法再完全,至少角膜捐献能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明月千里可以寄相思,只要情感真挚,无论在什么地方祭扫,同样可以追思亲人 ……”4 月 2 日,黑龙江省眼库开展“云缅怀”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医护人员代表向角膜及遗体捐献者表达哀思,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助推文明祭祀新风尚。

黑龙江省眼库主任、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张弘教授说,“每一位捐献者的名字都被刻在纪念碑上,省眼库每年都会带着捐献者家属一同去扫墓,纪念他们,感恩他们人生最后的选择。” 而他们的故事也刻在了张弘主任和省眼库工作人员的心里,无需翻阅,他们的每一句话,带来的每一个感动都仿佛和他们的捐献一同留在了世间,不曾离去。

这是父亲的眼神
由于角膜捐献的双盲原则,捐献者家属与受捐人不允许见面,但有一次,一位捐献者的女儿非常想念他的父亲,她曾多次请求见一下受捐者,远远地看一下也行。
他的父亲是一位 50 多岁的中年男子,突然患重病离世,生前他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被捐献者女儿讲述的父女情打动,张弘主任想到折中的办法,在不会告知具体是谁的情况下,安排了一次见面。在医院的走廊里,女孩与许多人擦肩而过。突然,人群中一双熟悉的眼神呈现在她眼前,女孩笃定,迎面而来的中年男子就是受捐者,因为那是父亲的眼神。那一刻,女孩激动地热泪盈眶的握住他的手,对他说:“看到您就像看到我的父亲一样!”

也许不经意的一次回眸,就是儿子给我的最好礼物
10岁的小增命运多舛,出生时被诊断为小儿脑瘫。为了能让小增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小增两岁时,爸爸妈妈带着他进行康复训练。经过四年多的训练,6岁时小增恢复良好,与正常孩子一样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他的爸爸说小增只是在跑步时有些慢,可是思维、说话表达上都跟正常孩子一样,他开朗、热情、爱交朋友,是一个热心肠。
但没想到的是 2020 年春节过后,小增出现了恶心、呕吐、身体乏力的症状,家人以为是孩子的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服用了治疗脾胃的药物。可是 5 月初,小增突然呼吸困难,将孩子送医后直接入儿童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虽然经过全力的抢救,可小增的病情却持续恶化,被诊断为呼吸衰竭、全身脏器衰竭。病危时刻,他的父母做出一个决定,捐献孩子的眼角膜。“因为孩子你太小了,还没有认真的看看这个世界,爸妈希望你再看到世间美好的景色,再看到爸爸妈妈的笑脸!”小增的妈妈说,虽然我们在一起才不到4000个日夜,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都有我们一家三口美好回忆,希望下辈子你还做我的儿子。
小增的父亲曾说过,儿子用另一种方式活在世间,我要善待每一个人,也许不经意的一次回眸就是儿子给我的最好礼物。

意外不会眷顾好听名字的孩子,“孩子,你再看看这个世界”
萱萱,一个好听的名字,然而意外并没有眷顾这个好听名字的孩子。
2020年6月,5岁的萱萱不幸从楼上坠落,发生意外。思量再三,她的妈妈拨通省眼库的电话。当见到萱萱爸爸妈妈时,看着泣不成声的父亲,工作人员也留下泪水。妈妈不停翻看孩子的照片,讲述着孩子喜欢的东西,爱穿的衣服。在捐献角膜前要在协议书上签字的那一刻,萱萱的爸爸再一次崩溃,他是多么希望女儿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捐献孩子的角膜,就是希望孩予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孩子,你再看看这个世界。” 父亲含着眼泪,沉重地一笔一划写下了名字。
不久前,萱萱的父母带着大女儿到哈医大一院看口腔科,就诊前,她们特意来到黑龙江省眼库纪念墙看看代表着萱萱的树叶。萱萱的妈妈和姐姐泪流满面,看着家人思念孩子的目光,工作人员提议让姐姐重新写一个萱萱名字的树叶。让他们亲手粘贴在纪念树上。萱萱走了,但她却将爱留在了人间。

跑好这场光明的接力赛,要呼吁更多的人加入
张弘教授见证了很多曾经黑暗世界的人重获另一种人生,32岁的年轻母亲曾经什么工作和家务都不能做,被捐角膜后,她可以每天目送老公上班,每天看到孩子的微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45岁的卡车司机因突发左眼病毒性角膜炎,不能开车工作,家中经济状况急速下降,接受角膜后,再次开车,承担起家庭重任;在我国重点高校求学的19岁大学男生成绩优异。因视力不好一度学业受阻,接受眼角膜后,不但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如已经成家立业,有了下一代。
在缅怀发言时,张弘说,“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从事角膜移植工作二十余年,我们的团队深感中国器官移植工作前途光明,也深知器官移植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提高医疗技术,开展成分角膜移植等手术以提高角膜的利用率。一片片满载着爱的角膜让近千例患者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这其中,离不开捐献者从生到死坚定的决心,更离不开整个家庭的全程支持。然而,我省角膜移植量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量,要想跑好这场光明的接力赛,还需要更多部门密切配合,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参与。在此,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角膜捐献者的队伍中,让更多的人迎来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