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眼科学术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三届华夏眼科论坛国际交流分论坛、第十七届哈尔滨眼科国际学术会议、第七届中俄眼科国际学术论坛、第七届黑龙江省眼科博士研究生论坛在哈尔滨松花江畔顺利落幕,近400名眼科同道参加此次学术盛会,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各地区数十名专家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学院张红教授主持。大会主席王宁利教授、大会俄方代表费德洛夫眼显微外科综合体科拍叶夫•谢尔盖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方传龙教授分别在会上致词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主持人:大会执行主席张红教授

大会主席王宁利教授致辞

大会俄方代表费德洛夫眼显微外科综合体科拍叶夫•谢尔盖教授教授致辞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方传龙教授致辞
学术活动

科拍耶夫·谢尔盖教授通过两批创新、多个方面,开发了应用Nd-YAG激光与He-Ne激光同时进行的微创白内障激光技术,并通过一组临床研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角膜厚度、睫状体厚度、眼压、角膜细胞损失量及细胞状态,证明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未来的白内障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科斯铁涅夫·谢尔盖教授介绍了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治疗圆锥角膜及其所诱导的角膜突起的手术方法及先进的不对称植入手段,并对其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及效果进行了评价,指出飞秒激光技术辅助的通过削减不对称角膜隧道入口来植入ICRS可以大幅减少术后角膜突出等并发症的风险。

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教授说明了IOL与晶体后囊之间缺乏足够的完全接触导致白内障手术效果较差的发生率及原因,并通过IOL气体压缩疗法改善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效果,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

科瓦列夫斯卡娅·玛丽亚教授通过测定泪液和前房液蛋白质组学标志物如溶菌酶、晶状体蛋白(S-抗原)、过氧化物酶家族等,特别 PRDX6在其泪液和前房水中的定性和定量比例,完善复杂性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之间的鉴别诊断。

来自墨尔本大学化学工程系的Greg G. Qiao教授阐述了高分子生物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前沿应用,包括通过吸附并破坏细菌膜结构发挥抗菌作用的星型多肽分子,以及基于将癌细胞中大量H2O2转变为自由基原理杀死癌细胞的MOFs系统,为超级细菌问题和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孔令坤教授介绍了美国小儿眼科研究小组对小儿斜视弱视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婴儿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点、可预测是否需要手术的因素、治疗处置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为临床医师对小儿斜视的治疗提供了经验与帮助。

王宁利教授介绍了眼科微创手术的概念及包括小梁网外流途径、葡萄膜巩膜外流途径及结膜下引流三种类型的微创青光眼手术的不同方式,与传统手术方式进行了比较,以及目前阶段面对的挑战,为未来青光眼微创手术的提供了新思路。

许迅教授通过分析抗VEGF药物的治疗效果,对其实验时间点设计、BCVA变化均值及模型预测、ROC曲线下面积进行了说明,使进行多中心研究方案的设计的科研工作者深受启发。

颜华教授介绍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意外的处理,开放性眼外伤一期手术的如何处理及I、II、 III期手术处理的重点及技巧,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IOL植入、眼内异物取出术的具体处理方法等

吕帆教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多焦软性接触镜和阿托品两种方法控制近视增长的研究,通过对控制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的META分析证明了其有效性,并介绍了可能的机制理论,同时提醒学者们注意阿托品停用后的“反弹”效应和长期使用阿托品的影响,为未来近视防控的继续研究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

吴欣怡教授通过4例疑难临床角膜病例的诊治,讲解了角膜免疫分布特点与角膜感染的关系,常用眼部检查及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疑难角膜炎病例提供指导。

赵明威教授讲述了大泡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策略,通过6例大泡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深入浅出的介绍中浆的好发人群、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

苏冠方教授介绍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期,及该类人群好发的眼部并发症;并介绍了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眼部表现,推荐治疗方案及并发症、预后,为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指导。

次旦央吉教授介绍了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具体步骤,并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该方法安全有效,为缺乏超乳手术必要条件的基层医院及偏远地区提供了合适的手术方式选择。

管怀进教授介绍了飞秒激光角膜切开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通过一组临床研究,介绍了飞秒激光弧形板层切开与隧道穿透切开两种手术方式,对其矫正白内障患者合并角膜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进行了比较,为白内障患者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手术方式的新选择。

陈晓隆教授讲述了极重度增殖性糖网的诊断与治疗,介绍了增殖性糖网的分期,极重度增殖性糖网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并着重强调了尽快进行周边视网膜切开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技术要点。

李朝辉教授通过比较目前流行的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比较了不同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人工晶状体情况下选择哪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最佳,以及不同生物测量参数对误差的影响,并对角膜激光近视术后应该选择的高级公式,为临床工作中人工晶体设计提供了指导。

宋旭东教授介绍了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PCR)的常见诱因、指征、根据后囊破裂程度的分类、破裂后的处理原则及晶体核处理要点、并发症等,并总结了易发生PCR的白内障类型、PCR术前及术中的危险因素,分享了本人在处理术中PCR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为白内障手术初学者正确处理术中PCR、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马建民教授介绍了包括皮样瘤、眶隔脂肪疝、海绵状血管瘤等良性肿瘤及包括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及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眼睑肿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更好地进行诊治。

马翔教授介绍了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的治疗,介绍了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概念及近视黄斑牵拉中心凹脱离至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演变、机制,从而引出了改良内界膜剥除术,为病理性近视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黄厚斌教授通过一例多湖样荧光积存病例的介绍,引入对患VKH的孕妇应用糖皮质激素的讨论,讲解了应用不同种类激素后胎儿血药浓度的差异及应用激素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在类似情况下对激素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周翔天教授和我们探讨了近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经动物模型至临床数据,证明了近视模型中,出现了巩膜细胞外基质减少及巩膜变薄相关。而该过程与脉络膜变薄、血流减少进而导致巩膜缺氧密切相关,为近视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邹海东教授通过一系列横断面研究及前瞻性研究,明确了脉络膜变薄、视网膜变薄,尤其是盘周萎缩在病理性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明确了通过观察视盘旁萎缩区预测近视发生的作用,以及通过目前的治疗手段干预脉络膜变薄以改变近视发展病程的可能性。

高明宏教授通过5例圆锥角膜治疗的病例,对圆锥角膜的分期、角膜基质缝合法的深度选择、急性圆锥角膜手术时期和利弊、穿透性角膜移植与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比较、大泡法和手剥法治疗圆锥角膜效果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为治疗各阶段圆锥角膜的术式选择进行了细致地介绍。

张红教授通过一例听神经瘤术后角膜炎病例的介绍,引出对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观察与思考,详细介绍了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特征、病因、临床表现和不同分期特征、诊断,辅助检查和治疗,总结了可疑神经营养性角膜炎的诊疗思路,为降低相关疾病的误诊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指导。

滕岩教授介绍了国际最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临床表现、治疗要点、不同病变严重程度下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建议的复查时间,以进一步防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维奇教授介绍了外伤性青光眼发生的常见方式和损伤类型,阐述了各种类型外伤性青光眼眼压升高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为预防和避免外伤性青光眼所致的视力不可逆性损伤提供了解决方案。

李志坚教授对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解读,介绍了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概念、分型、发病率、致病菌、发生危险因素、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预防策略和各阶段治疗原则与方案,总结了眼内炎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孟令勇教授介绍了眼球后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不同分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为各型眼球后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细致、可行的手术方案选择。

李雪教授分析了遗传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个体的远视储备、双眼视功能在近视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了光学干预、药物干预、手术干预、户外活动及视觉训练对于矫正视力、控制近视增长的作用,并对近视的防治进行了展望。

张丽琼教授介绍了视神经炎的分类、各类视神经炎的临床表现、视功能损害、视野损害类型、VEP检查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对该疾病进行了全面阐述。

于旭辉教授讲解了玻璃体视盘牵拉的发生机制,并对于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细胞结构、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各型玻璃体后脱离进行了分型介绍,增进了了听众对于玻璃体实盘牵拉的理解。

张璐教授介绍了人体蠕形螨的概况,包括蠕形螨的活动期、刺激因素、繁殖特点、存活的适宜温度,螨虫性睑缘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并对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侯勇生教授讲解了黄斑水肿的解剖学基础、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手段,并着重强调了难治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其解剖学基础,进而选择与之不同的治疗手段及理论基础,从而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吕冰洁教授通过对眼睑的应用解剖、眼睑缺损的修复原则、手术应用实例、切除范围选择及新兴生物材料等方面的讲解,介绍了各类眼睑肿瘤切除术后一期修复的具体方案,为眼睑肿瘤患者提供了治疗与美观兼顾的眼睑重建手段。

刘含若博士介绍了近年来发表在Cell、Nature BME、JAMA、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的眼科人工智能相关成果,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智能眼科体系构建的战略需求,展示了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与腾讯觅影合作搭建的专业眼科影像标注平台和人工智能青光眼筛查产品、基于眼底彩照及OCT的眼科疾病智能筛查及辅助诊断流程、基于深度学习的糖网筛查业务平台(Auto-DR)、平安眼科Al产品、眼科综合检查仪等一系列研究转化成果,并对未来眼科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规划和展望。

张艳艳博士介绍了团队在LncRNA KCNQ1OT1调控糖尿病角膜病变机制的研究成果,提出KCNQ1OT1/miR-214/caspase-1参与了糖尿病角膜病变发生、KCNQ1OT1可作为糖尿病角膜病变的新型治疗靶点的结论,为未来糖尿病角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年首次推出Wetlab培训,知名专家现场指导对我省广大眼科医师和眼科博士研究生扩展视野、接受新理念、学习新技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最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会执行主席张红教授致闭幕词,会议圆满结束。与会代表表示此次大会带来了新知识,新启发,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希望明年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