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宣传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角膜捐献者竖起了光明事业的丰碑
来源:郭鑫 发布日期:2017/04/12 点击量:

4月1日,初春的冰城乍暖还寒。眼科医院省眼库的工作人员,一大早便乘车前往道外区团结镇的向阳山革命公墓,参加由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哈尔滨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祭扫活动。

    汽车行驶在初春的暖阳中,虽然外面的气温依然很冷,但透过车窗的阳光,省眼库的几名工作人员并未感到窗外的凉意。岁数最大的岳超英眯缝着眼,望着汽车前方灰白的水泥路面上反射过来的同样灰白色的光线,她回忆起2004年,全省第一个做出捐献眼角膜决定的阿城女记者——闫阿红。那时的省眼库刚刚成立,苦于没有人愿意捐献角膜,那时的省眼库只是名义上的一种存在,如何改变人们对去世后捐献出眼角膜,救治那些急需的角膜病患者,愁坏了当时的省眼库工作人员们。

    2004年11月12日,省眼库工作人员接到了来自阿城的电话,阿城市电视台女记者,年仅34岁的闫阿红患子宫内膜癌,在她弥留之际,希望把眼角膜捐献给需要光明的人。闫阿红是一名优秀的记者, 2000年6月,30岁的闫阿红被确诊患上了子宫内膜癌,她坚强带病工作,制作播发了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2002年年末,闫阿红病情加重。病中的她非常坚强,学会了绣十字绣,她把一幅幅作品送给关心她的朋友。在最后的日子里,闫阿红决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了需要光明的人。她几次嘱咐父亲:“千万别忘了给人家打电话,千万别忘了捐献的最佳时间!”2004年11月12日5时12分,闫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2个小时后,省眼库的医生为取走了闫阿红的眼角膜。让两个被困在黑暗里的人,重见了光明。

闫阿红的壮举,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让大家对遗体捐献有了改变,在省眼库工作人员多年的宣传和努力下,2004至2016年这12年里,有400多名志愿者实现了角膜捐献,让800多人重获光明。而当年接受闫阿红角膜捐献的两个人中,当年72岁的老人——张子丽,在9年后,81岁的她因肺部等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离世前,张子丽总是向家人说起“闫阿红走时把光明留给了我,我走时也要把眼睛留给需要的人。”去世后,张子丽的家属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省眼库,闫阿红和她的角膜被一同捐献给需要的人,通过省眼库和眼科医院工作人员的手,亲自将这份光明,传递了下去。

不知不觉间,汽车已行驶到向阳山革命公墓,祭扫的时间还未到,现场已有一些捐献者的家属,有的在默默的擦拭纪念碑,有的则在轻抚自己亲人的名字,低声述说着自己的思念。省眼库的岳超英、孙云端、关也拿起干净的毛巾,安静的加入到清扫的人中。一些熟悉她们的家属,微笑的向她们示意。孙云端也看到了,刚刚在2月27日捐献角膜的赵子忠的家人。2月13日,饱受胰腺癌折磨多年的赵子忠拨通了省眼库的电话,当时正是孙云端接的电话,“我可能要不行了,我的老婆她舍不得我,我的孩子也是,我想要是能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这个世上,或许还能给他们留个念想。其实我也舍不得他们,把我这一双眼睛留下吧,有机会我还能看看他们”。 2月27日,赵子忠的心跳停止了,他的两只角膜已经让两个人重见了光明。看到他的家人静静的站在刻有赵子忠名字的纪念碑前,那一刻,孙云端内心出奇的安静,每一枚角膜都是为两个世界的人,留下的一扇窗,这个世界的人不光看见了光明,更看见了那一端善良的亲人。

上午10点,祭奠祭扫活动正式开始,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的组织下,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黑龙江省眼库的工作人员及捐献者家属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体捐赠站、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员们,一同向捐献者纪念碑三鞠躬致敬,并献上花篮,以表达对捐献者的崇高敬意。哈尔滨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队授旗,志愿者代表在现场讲述了我省第一位眼角膜捐献者闫阿红,及冰城好人朱占华的事迹。赵子忠的家人作为捐献者家属代表,在纪念碑前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哀思。“爸爸,我想你,想念你的爱,想念你无私、不要求回报的爱。你不但吧这种爱给予了我,也给予了他人。一想到你身体的一部分还活着,我和妈妈都很欣慰,想到人群中可能有一双眼睛,是因为我爸爸而重见光明,我也无比自豪。爸爸,我会把你的爱传递下去,将来也捐献我的角膜和器官给需要的人。爸爸,我爱你,愿你在天堂没有病痛……”最后,祭扫人员在现场填写爱心贴,系上黄丝带,表达了大家对每一名捐献者的追思与敬意。

祭扫结束后,省眼库关,走到那些刻有捐献者名字的,一面面雪白的墙面之前,她望着那些熟知的,丝毫未有忘却的名字,她看到了那个名字——小衫爸爸(化名)。关加入省眼库工作比较晚,2015年12月6日,她第一次参加了取捐献者角膜的工作,那个男人就是小衫的爸爸。他的眼角膜在两天后,分别被省眼库主任、眼科医院一病房主任张红教授,亲自移植给一名20岁的女孩和一位40多岁的孙吴县农民。最让关韵觉得特别的是,在小衫的爸爸头七的那天,他的女儿——小衫给张红教授打去了电话,想要见一见移植了自己父亲角膜的人。当时关也在场,那一幕她永远都不会忘却,小衫姑娘和那个叔叔就那么一直安静的对望着,仿似两个许久未见的亲人。小衫姑娘告诉叔叔,她在爸爸身后为他穿衣服时,她看到了爸爸眼中流出的一滴泪水,她知道,那是爸爸对生命的不舍,对家人的眷恋,她希望叔叔能带着他爸爸的眼睛,去好好的再看一看这个世界。

捐献者的高尚行为,是让生命得到延续,让爱永驻人间的一种方式,在为更多的人解除疾病,带来光明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一个个捐献者的感召下,使我省角膜捐赠数目逐年增多。如今,来黑龙江省眼库咨询登记捐献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在省眼库登记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达4万余人,每年使百余人接受角膜捐献重获光明。但我省约有6000 多人等待做眼角膜移植手术,且数量逐年增加,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也不断探索,开展角膜成分移植术、人工角膜移植术和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等新的角膜移植技术,为更多的角膜病患者提供了重见光明的机会。

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印证了人道的力量,那一个个可在墙面上的名字,就是我省人民重见光明事业的一面丰碑。

上一条: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获得黑龙江省五四青年集体奖章
下一条:我院张红教授、石妍博士赴俄罗斯乌法参加眼科学术会议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