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下午,黑龙江省眼库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她们冒着大雨,带着自己刚10岁的孩子,来到黑龙江省眼库,在眼库所有工作人员和自己的孩子的见证下,郑重的签下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
10岁孩子的妈妈,为何如此举动?特殊的客人从何而来?
故事要从一周前讲起:魏影和郭妍是黑龙江省卫健委管理服务评价中心的工作人员。受卫健委领导委托,对黑龙江省眼库工作进行现场评估。两位工作人员认真谨慎,在评估的过程中就眼库角膜取材、储存、患者应用、术后随诊的工作的具体流程进行严谨的考察与评估。
在评估的众多文件中,有一本尤为特殊,它承载着无数捐献者及捐献者家属的大爱。就像是一部老电影,一个个关于大爱的故事在魏影和郭妍的眼前展现:2004年黑龙江省首例眼角膜捐献者阿城电视台记者闫阿红无偿捐献出眼角膜,让两名移植者重见光明,她也成为黑龙江省首例眼角膜捐献者。她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你的眼睛,能看见光明的眼睛,去捐给那些看不到光明的人,让他们看到大好山河,去享受光明,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儿啊,我就想着我没有死,我还活在人世间。闫阿红将这双美丽的眸子,刻进人们心底。静静流淌的阿什河水带走了阿红,却将光明留下,让她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人间。
时隔9年,接受闫阿红眼角膜移植的张子丽老人离开了人世,她也选择捐出眼角膜,2013年11月20日,来自七台河市勃利县、59岁的丁凤芹老人接受了闫阿红的眼角膜。这次角膜移植手术很特殊,是全国第一例角膜二次移植复明手术。丁凤芹老人的三个子女也全都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立志要将大爱传递。
列车乘务员滕玉龙,十几年如一日,在列车上做角膜捐献的义务宣传员。在其他乘务员在列车上向乘客们卖东西的时候,他却在给旅客们讲一个个鲜活的捐献角膜的感人故事。每年他都会带一些人来到眼库,签署角膜捐献志愿书。
卖报大姐陈玉凤,5年前帮自己的丈夫实现遗愿,捐献了他的眼角膜。同时自己也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每年清明节,陈大姐都会同省眼库的工作人员一起去祭扫角膜捐献者们,她会摸着墓碑上自己丈夫的名字默默的流泪时,轻轻的诉说着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在省眼库办公室门外有一面记载了500名角膜捐献者名字的“爱心墙”。墙上的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被工作人员形象的称为“光明树”,每一片绿色的树叶上都记载着捐献者的姓名和捐献的时间。这些自愿将眼角膜捐献给他人的先行者,用善举诠释着“爱心永恒、光明传递”的真正含义。“光明树”上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闫阿红,张子丽老人,最年长角膜捐献者99岁的孙玉梅老人、最年轻的角膜捐献者出生才63天的早产儿优优……每一个角膜捐献者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大爱之举是心灵的洗礼。
看完这些故事,魏影和郭妍泪目了,备受感动,两人感慨说,以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这些故事,没有切身体会。这次来到这儿,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真的震撼人心。于是两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一起签署角膜捐献。不仅如此,在捐献当天魏影还带来她的孩子,一方面为了让孩子了解这件事情,将来帮她完成这个心愿,同时也希望能用这样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无限高尚、令人感觉很幸福的事情。
在省眼库主任张红教授的陪同下,两人郑重签字。她们表示:因为这么多有爱心的人,才使角膜盲的患者得到希望,我们也愿意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成为眼角膜捐献的志愿者。爱心永恒,光明传递。捐献眼角膜,献上一片爱,让世界充满光明。
我院眼科创始人石增荣教授在哈医大一院开展了我国第一例角膜移植手术,我院在角移方面堪称首创。黑龙江省眼库1999年成立,成立至今已有20768人自愿签署角膜捐赠志愿书。2004年至今共有586人捐献了眼角膜,帮助了一千余人重见光明。在手术技术方面,省眼库主任,哈医大一院眼科一病房主任张红教授从2015年起开展世界最先进的角膜移植技术,通过板层移植,内皮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技术手段,将爱心人士捐献的眼角膜得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过去一枚角膜只能移植给一名患者,如今一枚角膜最多可以使三个人重获光明。”角膜移植特别是内皮移植,手术时间长,精度高,难度大,“手术时医生的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屏气凝神,差几微米都不行。”目前我院及省眼库已经真正实现患者不出省就可以得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角膜疾病的治疗。
故事起于规,终于爱。这是一次例行评估引发的又一次人间大爱的传递。我们都是光明的传递者,用爱心点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