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宣传 · 眼科科普 · 正文

眼科科普

疑难病例|匠心于毫厘,爱心送光明突破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盲点———超精微针视网膜下注射为更多疑难眼底病患者带来希望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4 点击量:

家住齐齐哈市的冯先生今年已满75岁,在半个月前突然感觉右眼视力下降,15天的时间里家人带着老人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但症状并不见好转。为了不耽误老人的视力,家属带着老人前往了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我院医生通过眼底的检查发现患者不是常见的眼底出血,出血位于黄斑区视网膜,非常规玻璃体腔手术的适应症,迅速找到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张弘教授以及眼科门诊主任刘红玲教授会诊。

在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张弘教授及眼科门诊主任刘红玲教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下,确诊老人双眼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右眼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面积约7PD,周边暗红色,OCT提示黄斑区高度隆的视网膜下出血。


黄斑下出血是由于眼底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血管破裂导致,是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会严重引起视功能下降。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适合眼球玻璃体腔内积血的治疗,对于眼球壁视网膜,尤其黄斑区域视觉最敏锐,手术操作风险高,治疗尚是空白。


随后,张弘教授组织了全科病房的会诊与讨论。会诊结果:长期的黄斑下出血,血液积存在视网膜组织,血液中的含铁血黄素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最终严重损伤视功能。结合国内外最新治疗黄斑下出血的治疗方案,决定实施超精微针视网膜下注射tPA联合内界膜剥除辅助下玻璃体切割手术。


tP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将纤维显溶酶原转化为活性丝氨酸蛋白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血管内溶栓治疗。第三代tPA阿替普酶效果确切,半衰期更长,应用于视网膜注射治疗黄斑下出血安全性高。内界膜的剥除提供视网膜更大的弹性,有利于凝血块溶解后吸收。


手术在详尽的安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用时 25分钟顺利完美地结束了。术后效果怎么样呢?每一位参与手术医师悬着一颗心。——术后第三天患者来复查,我们惊喜发现,OCT可见黄斑下出血明显吸收,黄斑区视网膜下鼻側薄层高反射,颞側视网膜变薄,厚度恢复接近正常。术后1月视力恢复0.12,视网膜下积血完全消失。

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 张弘教授表示:黄斑下出血的治疗,既往多数眼科医生会建议药物保守治疗,而血液长时间积存于黄斑区域,既存在毒性、机械损伤,又影响视网膜光感受细胞代谢,积血难以吸收。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41G超精微针视网膜下药物注射是目前治疗视网膜下出血的有效方法,也是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在开展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基础上实施的更加精细,微创手术治疗新突破。该新技术的成功开展,为更多视网膜下出血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代表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站居国内外技术前沿,在解决疑难眼病的道路上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上一条:病例科普|清晰视力“失而复得”!—— 一例高难度遗传性晶状体脱位的治疗故事
下一条:科普讲座|专业引领促提升——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进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讲座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