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新闻头条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头条> 正文

平凡的坚守(一)

记哈尔滨医科大学抗击新冠疫情的守护者们

发布时间:2021-02-15 13:46:16 作者:宣传部 阅读次数:

2021年元旦刚过,新一轮新冠疫情在龙江大地上悄然来袭,省内多地局部爆发和零星散发疫情不断出现,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全省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核酸采集转运、流行病调查、支援救治、保障医疗运行……哈尔滨医科大学再次冲锋一线,担起医者之责。2021年以来,累计派出医务人员和流调人员2704人,其中援助黑河医疗队员25人、援助绥化医疗队员87人、援助省新冠肺炎救治中心1147人、援助哈尔滨市核酸采样1392人、援助省流调人员53人。他们与在本职岗位的哈医人共同演绎着平凡者的伟大坚守。

“天使白”温暖这个冬季

  这个冬天格外冷。零下三十度,街道寂寥。转运护士拖着箱子急促地行走在去往检验方舱的路上,箱子里是关乎每一位受检者亟待检测的核酸标本。自我省出现新一轮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附属一院核酸采集室又开始忙碌起来。无论白日黑夜,均坚持按需送检,每组病房采集护士平均每天采集30余个科室,连续三天50多人采集转运了近2万份核酸标本。护士王涵博负责方舱的核酸采集,他说,“穿上防护服忙起来会出很多汗,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根据感控要求,工作区域需要保持通风状态,零下二十多度的冷空气让我们身上的汗水瞬间变得冰冷。”“在这样冷热交替的状态下,护士们要工作至少8小时,步行2万余步。”护士陈英翔感慨地说。护士刘月一边擦着汗一边笑着说:“我们把全院教职员工的核酸全部采集完成了!”绥棱告急!1月14日、两个小时、物资匮乏,附属一院检验科迅速组成由新冠病毒核酸方舱实验室关雪副主任带队的16人核酸检测医疗队,连夜筹调设备物资、紧急调配核酸提取试剂、搭建实验室……三个小时,迅速建成符合生物安全二级标准的核酸移动方舱实验室、完成设备调试及试剂调配、制定合理检验流程、规范实验室安全防护、与当地核酸采集人员对接和24小时接收标本……当晚22时,核酸检测工作开始!16日凌晨4时,共完成28350人次(2835管)核酸检测!曾经赴鄂抗疫的赵晓琳说,“去年这个时候全国医护人员共同抗疫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面对当下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那就是骁勇善战,敢打硬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除了在病房采集转运外,还有一批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的队伍。疫情防控工作启动后,附属四院迅速集结近400人的队伍,松北区学院路片区负责人翁玲、公园时代采集点负责人刘俊艳、地理信息产业园负责人崔彦宏带领团队,一天内完成松北区近30万居民核酸采集任务。随后,分两批次赴南岗区为105万居民进行核酸采集工作。“派我去吧,没椅子没事,时间紧、任务重,我想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曾经作为黑龙江省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护士冯旭主动请缨,连续站着采集样本8个小时,结束工作时腰背已经无法挺直,甚至躺下。深夜,泌尿外科护士丁姗姗身上的暖宝已冻硬。在采集过程中,受采人由于恐惧,用手阻挡,有时还会误伤到她。骨一科护士张莉莉和团队到不方便行走、年龄大、有慢性病等的市民家里进行入户采集,家属感动得一直送他们到楼下不愿离开。骨五科护士长齐颖说:“因为是老小区,所以没有电梯,他们经常要爬到8楼,穿着防护服爬出一身汗,再到寒冷的室外,汗水都变成了‘冰水’,大家几乎都浸在冰水里。”

变身医学“福尔摩斯”

  随着多地接连爆发疫情,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迅速成立以公卫学院和地病中心为主的新冠疫情流调专家组。副校长、地病中心主任孙殿军教授和副校长兼公卫学院院长孙长颢教授指挥部署,选派具有丰富流行病学调查经验的40名公共卫生专家和青年教师参加松北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地病中心副主任申红梅教授,公卫学院党委书记李百祥教授和副院长武丽杰教授的带领下,全体队员到达后立即投入到紧张工作中。从病例信息处理及推送、到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再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调报告补充……对于疫情防控工作来说,所有环节都是那么重要。截至1月29日,共调查各类密切接触者2000余人、补充调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9人,同时为联合流调专班构建了信息处理体系平台,发布信息数千条。每一个电话的拨通与问询,都是哈医大人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份信息的处理与推送,都凝聚了这支队伍的心血和付出。刘辉、田文静是流调队的技术指导,从去年疫情初期就加入了流调大军,积累了丰富的流调经验,他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任何细节都成为他们“破案”的线索,他们深知责任重大,每追踪到一名密切接触者,就可能保护了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生命健康。张秋菊是信息推送的总联络员,为了高效、及时、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她连续3天每天只睡2个小时,是抗击新冠病毒的“隐形战士”。田文静与在疾控中心工作的爱人已经20多天没有见面;焦喆和孙洪娜、范丽珺和王凤前这两对夫妻双双上阵,每天通过微信互相打气加油;有的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只能在孩子睡梦时隔着房门看上一眼。冯红旗、王宇、郦芒、姜宇婷、孙洪娜、于佳、牛玉存、高淑英、冯任南、王玥……这支流行病学调查专家队伍中有从2020年1月初就奋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资深专家和博士生导师,也有朝气蓬勃、积极踊跃的青年教师,他们是父母的儿子、女儿,他们也是爱人的丈夫、妻子,他们更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但是这一刻,他们就是战士!义不容辞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
  “流调是疫情防控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甄别人员、发现隐患、排查密切接触者的关键措施。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医院成立了由全院临床医生组成的流调组,并派呼吸内科医生作为组长,在医院门诊入口为就诊患者筑起疫情防控的安全屏障,充分发挥了预检分诊的哨点和哨兵作用。”哈医大肿瘤医院医务部主任高汉说。在为支援全省流调的同时,还有一支支为保障医疗安全的流调队伍守护在哈医大附属医院门诊中。“您好!我是哈医大肿瘤医院的流调医生,请问您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吗?您近期接触过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吗?我们需要对您进行体温测量……”在哈医大肿瘤医院门诊大厅,流调医生们正向每位就诊的患者耐心地询问这些问题,进行疫情防控排查流调工作。正是有这样的使命在肩,他们变身“福尔摩斯”,与“病毒”赛跑,在一个个可能引发危机的线索中甄别最为重要的那一个。“除了医院门诊的流调医生,医院的呼吸内科专家、感控专家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每天还会进行流程优化,修正流调信息,使流调准确率大幅提高。”哈医大肿瘤医院感染监控科副主任姜乃浒介绍说。

专业铸就“火眼金睛”

  疫情暴发以来,哈医大附属医院的CT室成为防疫抗疫的前沿阵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CT室的医生和技师们用默默的坚守守护防疫一线。按照国家卫健委出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附属一院CT室邹欣茹医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制定新冠肺炎院感控制方案、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组织实际演练。门诊方舱CT、发热门诊方舱CT以及常规诊疗CT全线作战,一患一消、紫外线消毒、终末消毒……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在严密的监控下。附属一院CT室高峰时一天门诊四台CT扫描2200多个患者,这个数量也创下了全国同等级医院之最。一两百帧的图像要一帧帧的仔细看,诊断医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一个接一个地阅片,书写报告不但要仔细,还要做到准确、及时,毫不松懈地去做好疫情的“把关人”。从清晨到深夜,全员加班,在这样快节奏的状态下,每位工作人员都已精疲力尽,体力和脑力达到极限。群力院区成立黑龙江省新冠救治中心,先后三次开启,全校3000余医务工作者参与救治,附属一院CT室的6位年轻技师主动承担群力院区患者的检查扫描工作,其中90后李昂三次主动请缨。
  疫情以来,附属二院CT诊断科室的全体员工几乎全年无休,开展高强度全速运转,高峰时期每天要出1500多份诊断报告。为了让患者不聚集,CT诊断科推行多项举措保障医疗工作与防疫安全。针对发热门诊患者,医院建成方舱CT。3台CT诊断机器24小时开机接待病人,夜班值班医生不眠不休,方舱CT和急诊CT确保半小时内出具诊断报告。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快速、准确是为CT室提出的基本要求,二院CT室从快速出片和提高质量上下了功夫。机器的时间是规定好的,而人的时间是可以调节的,为了让患者尽快拿到检查报告,影像学医生和扫描技师们常常以外卖快餐充饥。在就诊高峰期间,方舱CT的技师们很少喝水以减少如厕次数;诊断准确是发现新冠肺炎的关键。为提高诊断质量,刘白鹭主任带领全科医生反复深入学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影像图片、诊断标准,明确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的影像特征,对入院患者的CT诊断严格把关,对疑似患者开展全科会诊。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坚持每位患者一人一消毒和定时进行紫外线环境消毒。在精益求精的科学指导下,CT诊断科为筛查新冠肺炎患者立下汗马功劳,多次及时准确地判断了疑似病例,严防院内感染,确保了入院患者健康安全。


上一篇:平凡的坚守(二)

下一篇:平凡的坚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