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被选送进入“红色军医大学”
1948年仲夏,我们四野·七纵医校的十五名毕业生被选送中国医科大学学习,途经哈尔滨在中国医科大学招生站报到后,被分配去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分校(龙井市),编入第三大队,学员近300人均来自东北解放区投身革命的青年学生和部队保送的医务人员。按总校学员序列编为47—52期(大班)。至此,我便成为“中国红色军医摇篮”——中国医科大学光荣的学员。
二、入学教育始知“红色军医大学”的光辉历程
入学后并未先学专业知识,经入学教育和政治学习,始知这所大学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历程。
中国医科大学前身为1931年11月于江西瑞金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毛泽东同志于1932年为学校制定“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和校训。
1936年,学校师生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建校。1940年,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迁至延安,毛泽东主席提议校名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并为14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确立了革命的医务工作者鲜明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与担当,成为“红色医大”学员终身座右铭。
1945年11月,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中国医科大学师生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行程半年到达根据地的腹地兴山市(鹤岗)建校。1946年8月15日,学校宣布正式开学,从此中国医科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适应形势发展,建立四所“分校”
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军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建立新中国而服务。根据上级命令,中国医科大学兴山总校为主体和依托,扩大办学规模,迅速在解放区龙井、哈尔滨、通化、平谷(热河)建立四所“分校”。办学方针是加速思想政治工作,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施行短学制,专科重点,加速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军医为解放战争服务。我是中国医科大学分校短学制(内科)的学员。
四、东北全境解放总校进驻沈阳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进驻沈阳建校。其它四所分校,奉命独立建校。1949年1月,东北政府大学工作会议决定,中国医科大学所属第一、第二分校合并,在哈尔滨建校,校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我所在的第一分校(龙井)逐渐迁来哈尔滨。我们第三大队学员于1949年3月12日最后随校部全迁哈尔滨。
1949年4月16日,会师哈尔滨的一、二分校在新校区中央图书馆前(接收的文庙大成殿)正式宣告顺利合并,举行哈尔滨医科大学开学盛典,开始建校(从此,1949年4月16日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庆纪念日)。我们龙井分校三大队学员,分别编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外科、五官科专业三个学生队。于是我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专科首批学员。此时的学校仍属军事院校,学员有军藉,供给制,着军装。
1950年2月,学校受命由军队集体转业,学校转为地方领导,归属卫生部直属院校。我此时已调出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名工作人员。

五、欢庆与祝愿
2021年11月20日是我的母校: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华诞,热烈祝贺母校90年的光辉伟业,母校始终秉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践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崇高精神办学,为祖国培养了10万余名医学高级人才。我庆幸曾是中国医科大学一名学员,又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首批毕业生(内科专业),这双重的身份令我倍感光荣自豪,身受红色基因熏陶教育,感恩母校悉心培养,应终身牢记使命初心,不敢稍有懈怠,尽管离休多年,始终对母校发展寄予关心厚望和感恩!
追根溯源,中国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本是同根同源,手足兄弟,都担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为发扬母校的光荣传统而并肩前行!我衷心祝愿:两校早日实现新时代的使命,创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新型医科大学”的目标,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祖铁銮,男,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教务长;1931年11月生于齐齐哈尔市,1948年1月参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七纵队卫生部医务学校学员;1948年8月,进入中国医科大学龙井分校学习,1950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12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