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由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处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办的“营养与健康前沿”暨喜迎百年校庆・星汉学术论坛(第四十七期)在图书馆星联报告厅召开。公共卫生学院特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汪思佳教授、西湖大学郑钜圣教授、复旦大学郑琰教授、中科院马昊教授共聚冰城,为200余名师生呈现学科前沿动态。
汪思佳教授以《人类复杂性状与表型组研究》为题,系统解析了遗传变异与体质表型的跨尺度关联机制,创新构建“一因多效”疾病风险预测模型。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先进算法,揭示基因调控网络对复杂性状的影响路径,并探索从基础研究到精准健康管理的转化策略,为老龄化社会慢病防控提供个性化干预新范式,推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与落地应用。

郑钜圣教授以《肠道微生物组流行病进展》为题,报告中系统阐释肠道微生物组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关联机制。研究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首次揭示特定菌群功能模块及“微生物-饮食-基因”交互作用对疾病发生的影响,为精准干预提供新方向。团队还强调微生物组在延缓衰老、优化妊娠管理等公共卫生领域的潜在价值,相关成果已跻身国际前沿。

郑琰教授在《精准营养与代谢性疾病》中聚焦多组学技术驱动下的精准营养干预策略。基于上海核心队列研究,通过深度表型分析揭示健康人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分子特征差异。重点探讨膳食纤维与微生物互作对代谢调节的作用机制,提出基于个体微生物组特征的营养干预方案,如短链脂肪酸靶向调控、个性化膳食纤维补充,为代谢性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

马昊教授以《精准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为题,围绕精准与“模糊”营养研究的协同路径—基于鱼油、氨糖、咖啡及饮酒等案例,解析个体代谢异质性对标准化健康建议的挑战。提出以“模糊”策略(区间化推荐、动态模型)适配数据异质性,结合盐摄入评估实践探索多维动态监测体系,推动研究向“精准-模糊协同”范式转型,构建兼顾科学与实用性的个性化营养动态循证框架。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李颖表示,本次论坛既是百年校庆学术巡礼的重要组成,也是推进"大健康"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四位顶尖学者的报告既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又贯通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为提升重大慢病防控能力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