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科学研究> 正文

药学院团队发现“肿瘤-心脏”互作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5-09-17 17:07:49 作者:药学院 阅读次数:

近日,我校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杨宝峰院士团队杜伟杰教授课题组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Tum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ggravate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被《AdvancedScience》收录并正式发表。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位居全球死因前两位。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心血管疾病与癌症之间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相似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复杂的双向影响关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升高,而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等)的癌症患者也日益常见,其临床预后通常更差。尽管此类共病现象逐渐引起重视,两类疾病间具体的交互机制仍缺乏系统性和深入层次的阐明。因此,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表型全面揭示心血管疾病与癌症之间的关联,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将为共病患者的早期干预和一体化管理提供新思路。

在本研究中,课题组通过荟萃分析发现,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癌症患者中,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癌症患者,提示癌症状态可能是影响PCI术后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肺癌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s)可携带miR-485-3p并递送至心肌细胞,通过靶向抑制PGC-1α的表达,破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ETC)复合物I的功能,加剧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该研究揭示了肿瘤源性EVs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参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癌症相关心肌损伤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治疗靶点。

哈尔滨医科大学杜伟杰教授、杨宝峰院士、袁野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梅忠婷博士、刘倩硕士、刘郭鑫硕士、张满杰教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17493

上一篇:医工交叉学院绘制人脑细胞空间图谱 破解认知功能的细胞密码

下一篇:“疾病基因及分子靶点创新研究”头雁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