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下午,基础医学院博雅学术论坛第17期在学院多功能报告厅准时召开。本期论坛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引进人才陈志勇教授、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王瑶老师担任主讲嘉宾。论坛由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邹朝霞主持,院长潘振伟及来自各学科的师生共同参与。

在学术报告环节,陈志勇教授以“慢性疼痛机制研究及医学科研体会”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思考。报告聚焦A纤维脱髓鞘引发的疼痛机制,揭示了卫星胶质细胞通过缝隙连接激活小神经元,导致C纤维敏化和痛觉过敏。团队建立了多项神经电生理技术平台,显著增强了机制研究的深度与转化价值。陈教授强调基础研究要面向临床、关注源头机制,倡导交叉融合与技术创新,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和扎实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王瑶老师以“肠道病毒下调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5促进病毒复制膜形成的机制研究”为题,提出肠道病毒复制膜如何形成的科学问题,同时首次揭示宿主蛋白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5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及内吞,从而影响病毒复制膜形成的新机制,为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新靶点。


会场氛围热烈而活跃,各位老师与同学打破常规思维边界,从多元维度、不同视角展开了深度探讨与思想碰撞。大家围绕会议核心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肆意绽放。与会人员还与主讲嘉宾展开了学术对话。大家以专业为基、以问题为导向,就多个专业领域的复杂议题展开深入剖析。交流为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向。
主讲嘉宾简介:
陈志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引进人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麻醉和重症医学系博士后。研究领域:聚焦慢性痛神经机制与创新镇痛策略研究,整合多种神经生理学技术(在体可视神经节单细胞电生理记录、在体脊髓电生理记录、在体神经纤维记录及在体神经成像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行为学及药理学等手段,调控外周及中枢神经环路,致力于深入解析慢性痛及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神经机制与转化。
主要学术成果:目前承担高层次优秀人才启动资金等课题,曾主持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年基金一项,参与美国NII R01,R21基金五项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学系The Lerner Family Fund for Pain Research基金一项。在Pain, Science Advances等杂志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5篇,他引1241次(单篇最高398次)。
王瑶博士生导师细胞生物学教研室讲师国自然项目在研青年教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基础医学项目博士后。现任黑龙江省细胞生物学会会员,从事细胞生物学教学及科研活动。研究领域:1.肠道病毒的致病机制2.肠道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3.抗病毒药物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地区专项”、黑龙江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项目、校优秀青年人才项目以及横向课题2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在PLOS Pathogens、Antivir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