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重点实验室
  •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   正文
  • 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慢性病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简介

    发布日期:2021-05-14    浏览次数:

    第一部分  实验室基本情况

    本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循环系统慢性病的发病机制和健康管理及护理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健康管理,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为目标,整合国内外和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实施协同创新,深入地探讨病因、发病机制,构建干预模式,实施干预策略。我们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优势,找到慢性病干预靶点;针对影响疾病预后和康复的靶点,发挥护理学健康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对影响慢性病人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等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筛查、评估,开发预防、护理与康复的适宜技术,促进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预防残疾等不良转归的发生基于平台开展并完成大庆地区慢性病数据库平台的初步开发,对收录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危险因素或预测因素将干预与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开展疾病早期的预防,从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进而形成从疾病基础研究到下游干预、管理、大数据开发、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等完整的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

    目前实验室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培育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465.13方米,实验室拥有用于慢性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设备仪器150余件,总价值4095.5万元,并制订了相应的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主要仪器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动态平衡评定训练系统、认知能力测试与训练仪、康复功能评定系统、Neuroscan 64导事件相关电位系统、Biopac无线生理多导仪、经颅直流电刺激仪。设备之间可以发挥协调共享作用,为“慢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研究和健康管理提供了保障条件。

    慢性病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实验室的建立为我省开展慢性病防治和管理工作,降低慢性病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广泛应用于推进全省、全国专业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对我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发展、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支持高端人才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助力我省在健康龙江2030”规划提出的:实现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行为普遍养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 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等目标的实现。

    第二部分  实验室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近年来,针对我国、我省慢性病现状,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慢性病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实验室,从发病机制、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方面研究慢性病的疾病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一、循环系统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健康管理

    循环系统慢性疾病,如脑卒中、高血压、心肌缺血、肺动脉高压等慢性疾病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通过表达或敲除、测序和蛋白质谱分析、关键节点蛋白基因过表达或敲除、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预防疾病发生、早期进行健康监测及健康管理提供依据。针对疾病发生的关键靶点,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等方面开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监测;应用网络平台,收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资料,建立实时数据库,并对其进行云端数据整理、分析和挖掘,以实现对慢性病患者当前健康状态及健康发展趋势的判断,以满足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需求,更好的应对慢性病迅速增长的趋势。在慢性病干预及健康管理方面,开发了多项慢性病适宜干预方法及技术,探索前沿与基础相互渗透,科研与临床/社区相互支持的研发路径,形成了比较系统、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慢性病基础研究团队带头人孙宏丽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机能实验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7篇,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学术奖励10项。

    二、精神心理疾患的发病机制与健康管理  

    开展“包括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问题/疾病与躯体疾病伴发的心理问题/障碍”的机制研究。具体包括:探讨慢性精神心理疾患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规律及神经机制;围绕“应激与心理疾患”,开展应激与疾病之间的作用关系及机制研究;围绕“心理健康促进与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康复的机制研究等。综合运用心理行为科学与神经科学方法、大数据技术,研究精神心理疾患状况及其变化的规律,阐明其内在作用机制,寻找相应的干预调节技术及作用要点,为提高学生及社会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以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慢性精神心理问题/疾病与躯体疾病伴发的心理问题/ 障碍”评估、预警与干预为主要研究方向,针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结合量表评估、行为学检测,如“脑功能与健康检测、情绪行为评估、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实践服务等”。通过开展应用性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以及个体毕生发展过程,对人类心理和行为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力争在本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取得进展和突破。该研究团队带头人实验室主任周郁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家、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护理学学科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项、撰写出版专著2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4部

    三、护理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医工结合的原则,将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紧密结合,实验室致力于护理新领域—护理信息学方向的研究,其功能是通过构建慢病管理数据库,与社区、医院合作,将社区、医院、高校慢病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三位一体”的慢病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获取慢病危险因素,提供预防性指导,重抓“早防”降低慢病发病率;通过开发慢病线上管理,利用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传输及互联网技术,探索慢病线上、线下协同管理体系;通过与医院、社区合作进行慢病数据信息标准化的研究,为黑龙江省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开发提供数据接口;通过与医学信息技术学院长期合作,将护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紧密结合,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对慢病机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从而将慢病的护理引入到分子领域的研究。 

    护理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研究团队带头人李春权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黑龙江省生物信息协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迄今已累计发表SCI研究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200,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第三部分  研究成果

    2019年获批重点实验室以来,实验室团队共获省部级资助课题19项,资助经费总计353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102篇,其中SCI论文45篇;获得各类研究成果104项,其中,省部级奖励一等奖1 二等奖2项,厅局级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在省内同领域位居前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附表: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

    序号

    50万以上设备名称

    购置设备原值(万元)

    设备数量(台/件)

    设备1

    荧光定量PCR仪

    50

    1

    设备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115.8

    1

    设备3

    分子间相互作用仪

    120

    1

    设备4

    活细胞工作站

    144.8

    1

    设备5

    细胞代谢分析仪(进口)

    175.3

    1

    设备6

    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

    220

    1

    设备7

    流式细胞仪

    54.65

    1

    设备8

    流式细胞仪

    82.5

    1

    设备9

    高分辨率活细胞成像系统

    149

    1

    设备10

    64导便携脑电采集系统

    57.7

    1

    合计

     

    1169.75

    10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