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正文



“李中华名师工作室”简介
日期: 2021-01-25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一、名师基本信息

 

李中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5项;主编教材1部。2013年获得国家天地图应用大赛二等奖;2015年获得国家天地图应用大赛三等奖;2015年获得中共黑龙江省委高教工委、黑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教学大奖赛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人物;2016年入选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2019年开创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先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标兵》和以红色圣地为基础的《红色足迹》获得黑龙江省思政课虚拟仿真首次立项,并代表黑龙江在国家平台参展。2020年伍连德抗击鼠疫虚拟仿真获中国科协资助并签约国家平台展出。

二、核心成员及信息

任守双,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黑龙江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主讲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研究方向: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哲学;荣获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019);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2017)。代表论文:医学职业潜规则主要表现及认知调查(2012);医患交往中医生权力异化的道德心理”(2018);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新时代表述(2018)。承担黑龙江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医学权力生成和异化的的文化心理研究》(2016)。

柏宁,(1975.2——),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中国传统伦理学 博士在读

科研: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2篇

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省级课题3项

教学:主讲硕博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讲硕博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主讲本科生《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张思,副教授 ,中共党员,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学双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学术交流》、《教育探索》、《继续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

王罕哲,副教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四进四信”专题教学。曾在《理论与改革》、《学术交流》、《求索》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18年承担黑龙江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办青年项目《<共产党宣言>内在生命力研究》。


于坤冬,男,汉族,1983年12月出生。副教授。2014年获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2016年获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奖赛二等奖;2016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先进个人;2017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十佳岗位能手;2018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教学能手。

 三、名师工作室有关信息

1.工作室研究项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研究

2.工作室成立时间:2020年7月20日

3.工作室详细介绍

     工作室建设定位: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化研究为基础,探索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科研全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采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机APP平台,承载以虚拟仿真技术呈现的生动具象的思政课教学产品,引领学生进入沉浸式、代入感强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渗透和隐性教育效果,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效率,着眼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工具高度融合,帮助高校青年学子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形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用新媒体手段撬动思政课改革,彰显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优势。

     实施路径: 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研究的研究目标,借助自主开发的手机学习软件——“学习标兵”APP平台,把国家、省、校三级思政教学主题,以虚拟仿真技术生动具象呈现,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创新“传统课堂+新媒体技术”教学模式。首先,创新课程开发内容,整合国、省、校三级红色资源,努力创立思政虚拟仿真金课,彰显哈医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特色。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搭建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平台,强化课堂教学,突出教学方法改革特色。创新团队建设机制,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化团队建设,增强名师效应,凸显开放合作特色。

     建设措施:

一是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工作室。利用已开发的手机学习平台——“学习标兵”APP,打造与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工作室。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服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追随习近平成长、国内考察、外交三条领袖足迹线路,生动地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操作三维旋转地球,进行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体验身临其境:结合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将龙江四大精神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具体生动;结合工作室所在高校的仁医大医事迹,以虚拟仿真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跨越时空的历史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对话,传承本校的苍生大医精神,让学生在对话中树立普济苍生的崇高信念。

二是完善工作室建设,推出工作室特色精品项目。随着工作室建设的不断深入,工作室平台也将不断被完善增加新内容,接着就要结合我省特有的地方特色精神与思政教育教学相融合,并且利用虚拟仿真手段推出龙江四大精神虚拟仿真项目、校本思政(伍连德、于维汉精神)虚拟仿真等一系列思政精品项目。

三是为省内各高校提供虚拟仿真与思政教学结合新模式。依托工作室平台,培养来自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虚拟仿真技术,并使其回到自己学校进行自己学校特色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实现思政课教学与智能教学的结合。利用这种点、线、面不断深入推进的方法,最终打造一个共享共建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平台。打造省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享共建模式,能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更为实用的帮助,也能为各高校开发校本思政提供借鉴。

     预期目标:在五年内完成整体的计划实施,成功打造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虚拟仿真工作室。

突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打造特色名师团队”重点。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力争在一个工作周期内课堂教学彰显品牌特色;打造名师团队,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多出名师早出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进而实现省内乃至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抓好“一个平台、两大技术、三级思政主题”工作。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推进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程,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伟大实践。所以为了更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的理论内容和深刻内涵,激发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从而获取最新知识能力,使思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全体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团队自主研发的手机学习软件——“学习标兵”APP平台,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充实、丰富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思路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开拓思政教育特色内容。完成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虚拟仿真产品,让全国高校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龙江精神,让黑龙江所特有的精神力量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完成校本思政(伍连德于维汉精神等)虚拟仿真产品,将升级版的平台——学习标兵APP在本校全面普及使用,并搜集反馈数据以完善工作室职能,利用工作室平台与省各高校建立联盟,不断为全省各高校思政部门提供经验,达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媒体形式。在全国的个别省份地区推广和教学使用,与全国个别高校建立联盟,最后创新教学研究形式,搭建高水平平台,使教育教学水平再上台阶,提升教育质效。

工作室将进一步扩大到具有一定规模的程度,承办虚拟仿真思政交流会议,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相互配合与补充作用,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让广大青年学子学理论、爱理论、用理论、信理论,进而培养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