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诉辩大赛 | 专家论坛之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教授 霍原 日期:2023-12-07

哈尔滨市律师行业首届诉辩大赛于2023年11月23日启动以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本次大赛不仅展现了青年律师的专业风采,见证了青年律师的成长,收获更多的,是来自于资深学者们的助力。即日起,市律协公众号特推出《专家论坛》专栏,请担任本次诉辩大赛的裁判专家分享对本次大赛的体会感悟和提升青年律师诉辩技能,推动行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1个人简介

霍原,1978年生,法学博士(民商法),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盈科(哈尔滨)律师事务所名誉合伙人。哈尔滨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2022)、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仲裁委仲裁员。曾获“黑龙江省第十届杰出法学工作者”、“哈尔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2003年开始律师执业,擅长民商事诉讼案件、经济类犯罪刑事案件的代理。

11月26日,由哈尔滨市司法局、哈尔滨市律师协会主办的哈尔滨市律师行业首届诉辩大赛(民事组)初赛在支持单位哈尔滨仲裁委员会举行。蒙市律协领导的推荐和市律协的信任,我有幸参加了本次比赛的执裁工作,并分别以裁判长和裁判员的身份执裁了两场比赛。作为一名从事律师执业20年、高校法学教育19年、仲裁员11年,在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上有一定经验的“老律师”,我想谈谈执裁本次比赛的一些感悟,以期对参加比赛的年轻律师们能有所助益。

首先,按照本次比赛的规则,每队上场的三名队员中至少有两名是35岁以下。故,各队队员多是刚刚执业的青年律师。这些年轻人在比赛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注的比赛态度,展现了年轻律师刚刚执业时那种应有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职业精神。有的律师得益于相对丰富的执业经验,在比赛中展现了突出的专业能力和诉辩水平,受到了裁判组的一致认可。从比赛进程来看,参赛队员们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展现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比赛提高了自己的执业能力。

其次,从一定程度来说,各队队员的表现反映了各个律所对本次比赛的重视程度以及青年律师后备人才的储备。虽然,按照规则队员们的穿着打扮不是打分的重点,但是,从各队参赛服装的统一度上可以相对反映出各个律所的重视程度。同时,有的律所,派出执业经验和辩论经验丰富的资深律师作为教练精心指导参赛队员;有的律所,律所主任亲自带队坐镇每场比赛,为自己的队员加油鼓劲。从队员遴选、赛前训练到参赛服装、赛中指导,不同律所的重视程度在比赛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不同律所青年律师的能力水平也体现了整个律所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可以说,这次比赛既是队员风采的展现,更是律所发展的体现。我相信,一个律所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通过执裁比赛也发现了参赛队员存在的几个问题。第一,对辩题的破解不够细致、观点不够明确,例如,第三场辩题中,辩题是“部分赔偿责任”而不是“连带担保责任”,这是否意味着辩论的焦点不是“担保是否有效”而是“担保人是否有过错”,虽然队员们也对“担保人是否有过错”进行了辩论,但是没有点明“担保人是否有过错”的法律意义为何。第二,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法律适用掌握不够准确,例如,表见代表和表见代理在中国法上是不用的概念,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二者不能混淆。第三,对实体法关注度高而忽视程序法,例如,对于公司担保中“相对人善意、非善意”的证明责任问题,相对人(债权人)和担保人证明责任的不同,队员们在辩论中并没有清晰地予以呈现。第四,请求权基础方法掌握不够系统,例如,有的队员能够找到请求权基础,但是没有对请求权基础中构成要件进行结构,没有将案件事实涵摄到法律规范所包含的构成要件中,进而以案件事实全部符合请求权基础的构成要件,进而导致法效果的发生作为立论的基本思路。

最后,尽管队员们还存在一些细微的瑕疵,但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每一个青涩的年轻律师无不要经过这个阶段。作为各位青年律师的兄长,期望各位同仁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行业越来越内卷的现实中,能够坚守法律人之基本精神,苦练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只要坚信心中理想,各位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未来终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学专业是由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医学院校中具有授予法学学位资格的专业,是黑龙江省一流法学本科专业,省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法学专业于2002年9月首次招生,至今已培养逾二十期、近千名法学和医学复合型人才。专业带头人尹梅教授现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卫生法学会会长,多名教师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和黑龙江省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理事。专业学生现任省学联驻会执行主席。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医学与哲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学与社会》   《医学与法学》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