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的工作仅限于挽救生命吗?医生真正的挑战是疾病吗?医生最关键的技能仅仅是诊断和治疗吗?
答案当然是不!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治疗效果本身,而是更加关注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这意味着医生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洞察“人情”。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日前发布了《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将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受访专家
谷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部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 伟
《行动方案》起草参与者、北京口腔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尹 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袁 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临床实践
“双管齐下”守护患者医生个人同样要将医学人文理念贯穿于临床实践。在三十余年临床过程中,谷晓红也深切体会到,医生不仅要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行辨证理法方药,而且要用更长的时间跟患者沟通交流,对其心理、思想,甚至学业、职业、生活方式等进行必要疏导和引导,这有助于对疾病的康复。“这样的‘话疗’是非常有效的。”
在采访当天上午的门诊中,谷晓红为一位“老患者”看诊了45分钟。她介绍,患者是一位焦虑症患者,名校高材生、跨国公司高管岗位上工作多年,高光人生在中年失业后戛然而止,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像这样来治疗胃病的患者,如果只给他开中药方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心理疏导,让赋闲在家的他重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谷晓红指出,“医疗”与“话疗”双管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病情已经大为好转,这是医学人文与临床功效叠加的最好案例。在哈医大一院国家卫健委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当孩子需要进入移植仓接受治疗时,父母无法陪伴在侧,所有的情感支持和医疗信息传递都依赖于医护人员。为此,尹梅团队与实验室史策博士团队合作,专门给小患者绘画了一本名为《星球大战》的画册。书中以打怪兽的形式描绘了每一个治疗步骤,帮助孩子们理解并配合治疗过程,减少他们的恐惧和抗拒心理。自2022年起,他们已在全国各地的血液病房免费赠送了超过800本《星球大战》画册,让孩子们以打怪升级的勇气进入移植仓接受治疗。“方案从预防和减少医疗投诉及纠纷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希望医务人员能主动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使医学充满温度。”陈伟指出,医院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比如打造“无围墙医院”,或者有温度的医院,让病人进入医院后恐惧感可以减轻,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文建设。
教育培训
提供更高层次的关怀和支持“理想的医疗行为不仅要对患者目前的病症进行处理,更应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行动方案》提出要追求‘患者的高质量满意度’,意味着要超越基础服务水平,提供更高层次的关怀和支持。”尹梅在与临床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一致认为这不仅是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对和谐医患关系的一种深化理解。
她认为,医学人文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最近,尹梅团队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视频课程录制项目“慕课”,专注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与行动。在董家鸿院士到哈尔滨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尹梅邀请他录制医学人文课程。董家鸿院士虽然行程安排很紧张,但向尹梅强调,《行动方案》对于每一位临床工作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便欣然应允。“医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人文的艺术,我们用科学方法诊疗疾病,也要用仁心仁爱给患者以最大的关怀,从心理上疗愈患者,提高就医满意度。”在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程中,董家鸿院士表达了他对医学人文的重视。他表示,“医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的科学与可能性的艺术,医学是充满未知的瀚海,目前我们对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的认识仅仅是冰山一角。”“医疗实践中能治好的病是有限的,但对患者的关怀抚慰是无限的。”与董家鸿院士一同参与课程讲解的四位学生,在课后向尹梅表示:“这是我们旁听到的最好的一节医学人文课程,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即使隔着屏幕,学生们也能感受到课堂上的互动和递进式的问答所带来的同步思考的乐趣。”尹梅介绍,慕课的录制历时37天,共完成了39集的内容,并于10月11日上线播出,短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了十万次。陈伟建议,还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比如通过平行病历大赛,以情景剧的形式将诊疗活动中的医患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引发医患共鸣,更能使大家理解“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实含义。
顶层设计
医学人文培养贯穿医学全周期过去,医院获得经济效益多采用市场经济的方法,用知识和技术换钱而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驱动,甚至有“只要道德下滑,银子哗啦啦”——这不仅行不通而且遭医生鄙视,因此,很多医院开始重视领导者及骨干的医学人文精神及素养的培育,强调医院核心成员的人品是医院发展的“好风水”。此前,袁钟曾在《医师报》“袁”何如此专栏撰文称,近年爆红网络的“淄博现象”就是以德政带火了一方经济的典范,告诉我们:“正其义则利自在”“人品更高尚,效益顶呱呱“。
事实上,从领导班子、骨干,到临床医护,人文关怀应是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必修”。《行动方案》明确,医学人文关怀应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陈伟介绍,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多次专家论证过程中,专家们都认为要从医学生的培养、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以及医务人员的持续教育角度,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情怀,让其在黄金时期就能扣好职业生涯中第一颗人文的扣子。通过对多位名老中医研究,谷晓红发现,每一位在国家级层面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学大家,都是具备了为人之道、为医之道、为学之道和为师之道以及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也就是“术”),“道术结合”是医学大家们突出的特点。“因此,要培育医务人员豁达通透、平和致中的世界观、生命观、健康观,要将医学人文融入医学生涯的每一天。”谷晓红说。
社会支撑
让患者感到全方位的关爱《行动方案》强调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据悉,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医务社工和志愿者能够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可能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而且患者介于身份的原因不愿意跟他们吐露心声,社工和志愿者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陈伟介绍,现在国内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有专业的医务社工,他们可以开展很多工作,比如给患者疏导心理问题,帮助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问题跟病人讲清楚,帮助患者跟医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还可以帮助一些困难的患者争取社会的救济等等,可以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氛围。
“健康中国建设的实现,医学温度的提升至关重要,在此过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陈伟认为,可以预见接下来各省市卫生健康委以及各医疗机构都会按照《行动方案》的精神,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指导当地医疗机构开展更多人文培训,帮助医疗行业从业者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沟通水平,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增加患者的就医获得感,从而形成更加良好的医患沟通氛围,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这次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迎来了一个更加温暖、更具引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这不仅是一次政策上的推动,更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可评价的过程,预示着未来医学人文教育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尹梅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未来充满热情和期待,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医学人文教育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医学人文的春天来了。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