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健康报“医学AB面专栏”:讲求“精准”的今天,关怀的温度如何测量 日期:2025-07-04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升华,是医学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职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

自2024年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超20位临床医学专家分享充满人文情怀的执业故事,选派30余位医学人文学者走进临床科室,观察、记录医患日常。《健康报》“文化·视窗”版开设“医学AB面”专栏,以上述医学人文研究成果为基础,每期以专家学者对话、临床案例和思考的形式深入临床背后,探索医学人文内涵,以理论为舟,案例为楫,展现医学人文在临床工作中扎根、发芽的过程。

讲求“精准”的今天,关怀的温度如何测量

哈尔滨医科大学 尹梅

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我和董家鸿院士谈及《行动方案》的深刻意义,认为行业需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以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医疗机构要把人文精神融入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制定落实本机构的人文关怀制度。

那么,如何来评价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效果呢?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团队一直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可以用四个词来归纳相关举措落地的抓手,即:尊重、沟通、协助、教育。

据中国医师协会《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80%的医患纠纷与态度、沟通等问题相关。医患沟通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基石——彼此信任。只有出于信任,患者才会将内心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全盘托出,告诉医护人员。在信任的合作关系里,患者的依从性会更好,医患间关于健康的命运共同体更易于建立。在这个共同体中,医生通过治愈患者收获了职业幸福感;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通过有效治疗不断走向康复——和谐的医患关系由此缔结并延续。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要关注的事情不了解,是没有办法管理自身健康的。而患者自我管理的知识很多都是在医患交流过程中,医生逐步传递给患者的。医生需要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协助患者作出最优决策。

我曾给学生做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在黑夜里来到陌生的城市,眼前的一切都不熟悉,他走的每一步都会很谨慎。这个时候,若有人能给他一支手电筒照亮前方,他就可以走得更平稳。对身处疾病中的患者来说,这个黑夜里的陌生城市就是疾病,而这束光就是医生和患者的沟通。

临床工作中,医患之间互不理解的情况其实更多源于沟通不到位。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们开始尝试采用多种途径,如简笔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来为患者讲解复杂的治疗方案,以便让患者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这让我们看到医学人文关怀融入临床实践所产生的治愈作用。所谓“医术”,在我看来不是医学技术的简称,而是医学技术和医学艺术的合称,沟通、教育、关心患者的技巧就是医学艺术的一部分。医学的两只手,左手是技术,右手是艺术。只有两只手紧紧握住,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力量。

然而,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却又无法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原因之一是其实施无法量化。现代医学讲求的是精准,无论用药配伍还是临床路径,医生都要站在医疗技术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审视。但医学除了拥有科学这只强壮而具体的手,还有一只叫作人文关怀的柔软而抽象的手。培养一位具有科学视野又充满人文精神的医生,需要的不仅是严谨专业的技术训练,还需要长期的医学人文熏陶、自身对普济苍生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医疗行为的思考和体悟。

要提升医学生、医生的人文素养,也需有丰盈、深厚的教育背景作积淀。

当今医生的成长轨迹多是高中毕业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后,再用毕生钻研某个医学专业领域。他们对医学知识充满渴求,但对其他领域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涉猎较少,或缺乏兴趣。然而,一位好医生会把患者视作一个完整的、平等的、需要关怀的个体,只有深谙文化、社会、心理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理解医学。

希望医学领域里的每位从业者,都能在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医学的终极使命,绝非技术的独舞,而是以人文之光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个人的心灵。

(《健康报》记者魏婉笛整理)

本栏目由《健康报》编辑部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推出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医学与哲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学与社会》   《医学与法学》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