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健康报“医学AB面专栏”:分秒必争时,信任的份量有多重? 日期:2025-08-1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升华,是医学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职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

自2024年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超20位临床医学专家分享充满人文情怀的执业故事,选派30余位医学人文学者走进临床科室,观察、记录医患日常。《健康报》“文化·视窗”版开设“医学AB面”专栏,以上述医学人文研究成果为基础,每期以专家学者对话、临床案例和思考的形式深入临床背后,探索医学人文内涵,以理论为舟,案例为楫,展现医学人文在临床工作中扎根、发芽的过程。

分秒必争时,信任的份量有多重?

哈尔滨医科大学 尹梅

心脏是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以强劲搏动推动血液奔涌全身,为我们每一处器官和组织输送氧气与营养。心肌作为终生不辍的“最强肌肉”,维系着生命之树的根系。因此,心血管病的救治既充满了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性,又面临病情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这要求医者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精准判断、即刻行动,为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几十年来,于波院长在黑龙江省持续推动胸痛治疗中心建设,让许多地区逐步具备了第一时间挽救生命的能力。这项事业虽难在短期内见显著成效,却在点滴中诠释了“助人即共进”的理念。他的初衷清晰而坚定:帮助当地医生提升救治水平,让90%以上患者在家门口得到妥善诊治。如今,他们团队已帮扶省内2/3的地市医院掌握了介入救治能力。

于波院长的人文情怀是深深植根于临床工作之中的。他回忆,一次团队曾用2小时为患者开通血管,可花在沟通上的时间却超过1个小时。

“问题出在沟通的方式、方法不对。”于波院长说,医者的责任担当,首先体现为能为患者和家属指明方向。他举例,面对患者家属,医生要迅速点明要害。“病情危重,若能积极治疗,有望大大降低疾病死亡率。”在患者家属对治疗充分知情后,无论同意与否,都绝不能让患者轻易离开。因为一旦错过时机,生命可能就此流逝。

20CEF

而时间极其紧迫时,于波院长提倡医疗团队无须向患者家属详述所有风险,只需传递最关键的信息。尤其对年轻医生,科室应始终提供支持与保障,鼓励他们大胆行动,不必过度顾虑个人责任与得失。这种集体托举,让医生放下包袱,全心为患者着想,放手一搏。由于医学存在不确定性,虽不能保证每次治疗都完美无缺,但团队始终关心呵护每一位患者,回应每一份托付。

在于波院长团队诊室的入口,悬挂着一排沉重的铅背心和铅衣,它们是医护人员的“防护铠甲”,也是肩头的负担。医生的担当,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他们不仅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情况,更要帮患者选择最优治疗路径——这是医生的天职。担当既是责任,也是对自身技术的自信:在关键时刻,敢为患者争取生存的机会。

(《健康报》特约记者衣晓峰整理)

本栏目由《健康报》编辑部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推出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医学与哲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学与社会》   《医学与法学》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