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守护生命“动力源泉”的专业力量,心内科团队的工作既充满了紧迫性,也蕴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心内科的节奏很快,因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可能在瞬间恶化,医生必须怀揣责任和担当,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并果断行动;心内科的节奏也可能很慢,一些多重慢性疾病共存的患者渴望医疗团队对自身情感需求的深度关注,并期待与医生共同参与制订治疗方案的过程。医病先医“心”,医者手中的听诊器既是捕捉生命律动的工具,也是医患共鸣的导体。
本期对话嘉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于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尹梅
尹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日益攀升,心血管健康问题备受瞩目。您所在的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不断发展,守护“生命引擎”的队伍不断壮大,其间肯定凝聚了您的心血与远见。
于波:从最初心内科30余人的小团队,到今天约450位同事守护近700张病床,尽管进步显著,但我们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若工作仅止步于“治疗”本身,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回响,那并非我们追求的“完美图景”。
我们笃信,对患者的深切关怀既源于医者心底的良善,亦需借助持续的培育与引导。尤为关键的是,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基石,不能让技术、就医流程等成为阻断信任的“门槛”。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流程的改造,就是很生动的例子与诠释。
过去,在与死神赛跑的紧要关头,家属有时会因筹钱缴费等原因焦灼徘徊,宝贵的“黄金时间”无情流逝。我们痛定思痛,马上寻求改变:患者确诊急性心梗后,生命通道即刻无条件开启——先救命,后论费。这一变革,意味着我们主动承担了风险,或许偶有欠费,但我们更深信,每一个生命都至高无上,岂能因噎废食,让冰冷的流程吞噬哪怕一丝生的光亮?温度,同样需要制度的骨架支撑。
今年4月的一个中午,一名38岁的男青年突发心梗晕倒在门诊。心内科团队第一时间冲出诊室展开心肺复苏,并联动门诊部、保卫科开辟绿色通道,从门诊将患者边抢救边转运推送至导管室,全程仅5分钟。当时患者已无自主心跳,导管室团队立即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气管插管等急救程序,在呼吸心脏骤停状态下完成支架植入,成功开通血管。术后2日,患者拔管转危为安。生死瞬间,信任是最好的“通行证”。我们绝不能先等费用再救命,必须用奔跑的姿态兑现医学的责任与温度。
为此,我们构建了更严密的保障体系。例如胸痛中心的建设核心就是标准化与时效化,“10分钟内心电图”绝非口号,而是以分秒必争的铁律铸就的生命防线。这些看似严苛的规定,正是规范行为、守护生命的坚实铠甲,以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都能获得及时、高效的救治。

尹梅:在您的团队中,技术与人文实现了水乳交融般的结合。人文关怀与精准治疗,如同心脏跳动的双腔,缺一不可,且同样需要个体化的精准“调试”。
于波:人文关怀,已是现代医疗活动浓墨重彩的底色之一。尤其在心血管诊疗领域,我们常常直面急危重症的生死考验,患者不仅承受身体的剧痛,更被巨大的焦虑与恐惧所吞噬。此时,在争分夺秒的救治中融入人文关怀,其意义有时超越了“服务”本身。具体讲来,我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速度即大爱。心血管疾病瞬息万变,时间即生命。要保持高度警觉,确保救治流程如精密的发条板瞬间启动,为患者抢回每一线生机,这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敬畏与尊重。
这种速度,有时意味着跨越地域的紧急驰援。例如,当接到数百公里外一位心脏骤停、命悬一线患者的求助,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携带关键设备长途跋涉,争抢渺茫却珍贵的生机。时间紧迫时,沟通也要精准高效,绝不让生命在犹豫中流逝。
其次,传承即未来。人文关怀的种子必须在年轻医者心中及早萌芽。通过临床带教、病例讨论,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传递关怀的理念与方法,让人文素养如呼吸般自然融入其职业成长,借此培育出更具温度的一代代好医生。
最后,担当即天职。担当是镌刻在医者骨子里的印记。我们不仅要密切追踪病情演变与治疗效果,更要敏锐体察患者细微的心理诉求与情感波澜,用耐心倾听搭建理解的桥梁,用细致关怀抚平内心的褶皱,用温暖鼓励点燃希望的火种——这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生命重托。
这种担当体现在每一次治疗决策中。面对危重患者复杂的病情和潜在的经济负担,团队会反复论证,力求选择最优路径。既要救命,也要考量患者的长远福祉和承受能力。
今年大年初一凌晨,救护车送来一位急性心梗左主干闭塞的患者。我们像平时一样迅速、高质量抢救,立即启动ECMO联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成功开通左主干,完成支架植入手术。一个月积极治疗后,患者还难以撤机。我们组织心内科、心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开展协作,认为人工心脏植入是唯一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的希望。虽然治疗过程中历经各种波折,但大家最终还是让患者带着康复的喜悦,重归生活与工作。
尹梅:责任与担当,正是撑起人文关怀的“脊梁”。在提升人文关怀的道路上,您认为心内科医生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于波:挑战确实存在。比如,如何在繁重的救治压力下,为关怀、关爱留出宝贵空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深入地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如何在团队中培育一种自发践行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
破局之道,在于持续培育以及利用机制智慧引导。一方面,要强化人文素养与有效沟通能力的系统培训,让医生更懂得理解与关爱;另一方面,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在关怀方式上的创新探索,让这份温暖能如活水般润泽人心。
必须强调,医学人文关怀绝非诊疗间隙的简单嘘寒问暖,而应是一种贯穿生命健康全周期、全方位的照护理念。从疾病预防的科普宣教,到急症发作时的精准高效救治,再到漫长康复期的悉心指导与支持,都需给予患者全程、全维度的力量支撑。落实到临床实践,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与长期生存质量,全力提供既彰显专业高度又饱含人性温度的医疗服务。

尹梅:您和团队的理念践行让人钦佩。您能否分享团队是如何培育并传递这份珍贵的医学人文精神的?
于波:团队是我们事业最坚实、最稳固的基石。我始终致力于营造一种团结协作、彼此尊重、相互关怀的浓厚氛围。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位成员的特质禀赋与发展潜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撑。将合适的人放在最能激发潜能的位置,他们的优势便能如星火汇聚,终成燎原之势。
值得深思的是,医学人文关怀在温暖患者的同时,更是对医者自身心灵最深层的滋养与丰盈。每当看到患者重获健康后绽放的笑容,目睹他们解除困扰时那份由衷的释然,我们心底涌起的快乐与满足感就无可替代,它源自职业价值得到认同和被生命深深需要的幸福体验。
医学人文关怀是一条需要恒久信念与不懈耕耘的长路,离不开我们共同的探索、实践与坚守。我们手中的这枚听诊器,不仅是探听生命律动的精密仪器,更是架设在医患心灵之间,传递信任与温暖的桥梁。当医者的心跳与患者的脉搏共鸣与共振,冰冷的金属中也能涌动直抵灵魂深处的暖流。
本栏目由《健康报》编辑部
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