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健康报“医学AB面专栏”:剥开技术理性的外壳,你的手术还算“成功”吗? 日期:2025-07-2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升华,是医学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职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医学人文关怀培养应当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

自2024年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邀请超20位临床医学专家分享充满人文情怀的执业故事,选派30余位医学人文学者走进临床科室,观察、记录医患日常。《健康报》“文化·视窗”版开设“医学AB面”专栏,以上述医学人文研究成果为基础,每期以专家学者对话、临床案例和思考的形式深入临床背后,探索医学人文内涵,以理论为舟,案例为楫,展现医学人文在临床工作中扎根、发芽的过程。

剥开技术理性的外壳,你的手术还算“成功”吗?

哈尔滨医科大学 尹梅

邰升教授不仅是一位手术技艺精湛的普外科专家,还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沃土上一位躬身践行的兼职教师。这位穿梭于手术台与人文讲堂的医者,既是生命的修补匠,又是精神的播种者。

邰升教授是董家鸿院士在青海开展包虫病攻坚公益行动的专家团成员之一。踏上果洛藏族自治州时,4300米的海拔瞬间将他的血氧饱和度拉低至90%以下。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他和团队成员一次次往返,不仅为当地架构起移动式精准肝脏外科系统,还开创了“疾病防控、手术治疗、社区康复”三位一体的生命守护模式。不仅如此,他还分批次选派青年骨干深入高原,构建“技术传承—人文浸润”的双轨机制。青年医生在极限环境中磨砺技艺,也在当地最急需医疗服务的人群中体悟医者仁心,一支技术过硬、心怀大爱的医疗队伍由此锻造。

276A6

邰升教授说,手中的柳叶刀,划开的不仅是组织的间隙,更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开辟了一条相融共生的通途。他带领团队救治肝癌患者老周的经历,深刻诠释了这一点。

多年前,成功开展了右半肝切除术的老周奇迹般跨越了5年生存线(这类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8个月)。然而,这个成功案例在5年后却遭遇了戏剧性转折。当老周因直肠癌再度入院,他用沙哑的声音坚定地拒绝了手术:“比起再活5年,我更想要有尊严地生活。”深入沟通中,老周展露了那些未被载入病程的隐秘创伤:术后监护仪夜半蜂鸣让他心有余悸,对止痛泵的心理依赖久久未能散去……技术帮老周赢得了与癌细胞的战役,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心灵的沟壑。

老周的故事如重锤敲击邰升的心。他自问:当医学追求技术成功时,是否真正尊重了患者对生命质量和尊严的定义?老周的决定剥开了医学技术理性的外壳,显露出对医学的终极目的——对人的服务和关怀的深切渴望。

这觉醒也推动着变革。医生们开始俯身,以技术创新为桥,将共情转化为可落地的关怀方案。无论是研发无痛化检测技术,还是优化隐私保护流程,本质都是对生命个体最深切的尊重。为医者的专业性,要求其以理性驾驭感性,唯有至真至诚者,方能在面对生命的脆弱时,让技术的严谨与人性的温暖浑然一体。这种在柳叶刀锋上点亮的人文之光,这种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正是引领未来医学走向更高境界的明灯。

(《健康报》特约记者衣晓峰整理)

本栏目由《健康报》编辑部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推出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医学与哲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学与社会》   《医学与法学》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