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日期:2017-07-25

2017年6月30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任委员张金钟莅临哈医大,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颁发了“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铭牌,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代表学校接受基地铭牌。张金钟与杨宝峰就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贯制”模式的丰富和拓展,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说明: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b6f8bb7d16da5dff9fe23f50405ed59f.jpg

张金钟对哈尔滨医科大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医学人文教育“一贯制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哈医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领导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不但有正确、全面的顶层设计,而且领导有力、支持到位。人文管理学院的教师们和基础学院、临床学院、学生管理的同志们一起,勇于探索,扎实工作,形成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合力,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阶段,从基础到临床,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医学人文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贯制”教学模式。张金钟强调,我们要在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认真、深入地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张金钟还对“一贯制”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丰富、拓展提出了建议。

说明: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5f591e172c21c29605a6b3af09df0001.jpg

杨宝峰代表学校对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给予哈尔滨医科大学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综观当代世界知名大学特别知名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医学人文教育,都注重学校的文化底蕴积淀、大学精神的凝练。很显然,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大医从来是“精”和“诚”的统一。没有悲天悯人的高尚品格,即便业务再精良,也绝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哈医大在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比如“新生入学教育”“医学进入临床”“毕业生留校面试”等,都安排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相应的考核指标,使“人文医学”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地生根。杨校长表示,对学校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争取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辜负教指委的期望。

“一贯制”教育教学模式

1.“一贯制”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理念

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医学人文教育“一贯制”理念。该校着眼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从学生入学开始,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基础阶段、临床阶段、实习阶段,直到毕业后教育。该校对医学人文课程进行了全程设计,将医学人文的教学任务模块化,根据医学教育的进程安排,将过去集中于基础阶段的医学人文课程细化重组,实现了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一以贯之”。医学人文教育“一贯制”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课程整合为驱动力,构建了更加适合医学人文素质和临床能力培养融合的课程体系。

2. “一贯制”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全程”、“持续”是医学人文教育“一贯制”的特点。从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到学生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从基础课程到临床课程,都贯穿医学人文教育。该校不仅重视学生在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而且重视对即将入职学生和已经入职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继续教育。该校完善了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医学人文课程的堆砌,而是按照最优化原则,对现有课程进行补充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该校着眼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的大视角,推进了学科的融和,将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的是全局和整体设计的思维,强化顶层设计,从理念到目标、从路径到策略“一体化”布局,在理论和方法的结合上,加强了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力度,同时促进了课程、学科的发展。

该校将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含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两部分)阶段、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以及医务人员在岗教育阶段三个部分,形成了既有关联性又有相对独立性的教学模块,包括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医学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和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学生的需求,不断论证、修改,再实践、再修正,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

3. “一贯制”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系列方法

医学人文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内化为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该校实施了床边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座谈教学法、参与教学法。所有教学素材,均取自临床和基础研究实践,尽可能选择国内的典型素材。例如,床边教学法,医学人文社科教师和临床带教医师共同备课,将医学人文教育的课堂设在病人床边,按照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每组约9~10名学生,在人文老师和临床医师的共同引导下,参加临床人文实践活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对案例进行模拟、再现和演绎,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和意义的建构,检验和加深学生对医学人文理念的理解。PBL教学法,引导学生带着相关问题上课、关注病人的福利到文化多样性理解医患关系,从合理、合法的角度思考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方法。

4.“一贯制”教育教学的实践基地系列平台

该校积极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的拓展,建成了一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医学人文教育进诊室、进病房、进实验室。学校投资建设了医学人文教育核心基地——伍连德纪念馆。该纪念馆已被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在各附属医院设立了临床医学人文实践基地、在人体解剖学实验室设立了敬畏生命实践基地、在生物医药工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人体试验与动物实验道德实践基地、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纪念馆设立了医学科研道德实践基地。学生在参加现场调研、参观纪念馆、为医改献计策等活动中,提高了人文素养。

5.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

该校医学人文学科在主编国家规划教材、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发表高质量论文、承办全国医学人文会议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业绩。近年来,该校教师先后主编了七、八年制用《医学伦理学》、五年制用《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医患沟通》教材等多部国家规划教材。还根据课程分立与合并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相应的配套教材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的突出实践的配套指导讲义。

为践行“一贯制”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落实“一贯制”教育教学模式,该校对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创造机会和提供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去国内外访问学习、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并创造机会使专职教师更多接触医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大力发展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多位医学专家,通过座谈、床边示教等方式对学生身教,取得了专职教师课堂仅靠言传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临床兼职教师和医学人文专业教师经常座谈,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医学与哲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学与社会》   《医学与法学》
             

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