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早产5周,患有罕见胎中肠穿孔、小肠扭转6周(2160度)的女婴,出生仅18个小时便上了手术台,在哈医大一院儿外科主任许芝林教授精心手术和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悉心照顾下,终于转危为安,重新获得了生的机会。
前不久,一位高龄产妇在哈医大一院早产5周生下体重仅2150克的女婴,婴儿出生10分钟后,因面色紫绀、呼吸困难、有频繁的血氧下降,伴有皮肤苍白、肌张力低下、未排胎便、高度腹胀等症状,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娄女士今年38岁,由于体质较差,此前已流产2次,这次怀孕后家人既激动又紧张,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希望能生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哪想到,孩子刚降临人世就出现这种情况,生死未卜。
这是一个罕见的畸形早产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生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努力挽救新生儿的生命。为查明患儿的病因,邀请儿外科主任许芝林教授前来会诊。许芝林主任对患儿进行了仔细诊查,怀疑消化道闭锁、畸形,建议做腹腔彩超及消化道造影等相关检查。超声提示肠管高度扩张,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说明腹腔有出血,情况十分危急。患儿早产、体重低、腹腔病变多,手术及麻醉风险相当高。为获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许芝林主任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详细介绍了会诊的结果和治疗方案,征求家属的意见,并做好手术准备。
第二天下午13时许,出生仅18小时的患儿被推进手术室。术中,医生们震惊地发现,婴儿小肠扭转了6周(2160度),扭转的肠子高度膨胀、发黑坏死,肠内充满血液,腹腔中淤积着胎粪,说明患儿在胎中就发生了肠穿孔。扭转以下的肠子(包括大肠)比筷子还细一圈,里面充满了灰白色硬硬的胎粪,这是一个罕见的胎粪性腹膜炎、胎粪性肠梗阻、肠扭转坏死的病例。面对此种情况,许芝林教授将坏死的肠子切除,细心地将肠子两断端进行吻合,同时,在肠子上连接一根造瘘管。历经2小时30分,终于完成了手术。
虽然手术获得了成功,但术后的一关更为艰难,新生儿仍处在肠梗阻的状态,每天需要进行2-3次的冲洗浸泡,以便排除肠道中的硬便。术后两天,患儿又出现腹胀,胃管里抽出胎粪样的东西。为使患儿顺利度过术后的危险期,儿外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们每天进行病情分析,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术后第8天,患儿终于排出了胎便,梗阻解除,肠道通畅了,患儿得救了。目前,患儿已康复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