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流传已久的说法,现在更多是来形容一些治标不治本的落后医疗理念。人体各器官是一个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整体,从细节变化窥探身体健康状况,是很多专科医生的必备素质。日前,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提出,临床上约高达75%的脑栓塞患者都是心源性栓塞,由于很多心脏疾病症状十分隐匿,没有引起“潜在患者”的重视,出现了身体各部位的栓塞后才得知“病根”在心脏。在所有能够引发脑栓塞的心脏疾病中,以房颤和卵圆孔未闭为主。于波教授介绍,有调查显示,我国发生急性卒中的房颤患者入院前仅有5%接受抗凝治疗 。由于大家对房颤的认知度低,导致了这种疾病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于波教授特别强调,房颤是一种极高危的心脏隐疾,虽症状隐匿,但危害极严重。一旦出现心悸、胸闷、脉搏跳动轻重不一等情况,一定要找到专科医生做一个系统的筛查,以避免疾病恶化加重后给生命带来不可挽回的恶果。
据了解,在所有的脑栓塞患者中,60%-75%的患者是心源性栓塞,所有脑栓塞中,15%-20%是由房颤导致的,房颤引发脑部栓塞是所有心源性栓塞的约1/3。其他的可能引发脑栓塞的心脏疾病包括卵圆孔未闭、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于波教授指出,目前来看,房颤还是诱发各类栓塞的最主要的心源性疾病。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患者达3350万人,大约每200个人中就有1人患房颤。中国是房颤患病人数的第一大国,在美国有200多万的房颤患者,中国被确诊的房颤患者已近1000万。普通人群房颤发病率为0.5%—1.3%,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7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达10%以上,相当于每10人中就有一个患有房颤。“房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正常人每分钟的心跳是60-100次,而房颤患者的心跳是300-600次,相当于每秒钟要跳动将近6次,可想而知,心脏在这样严重的不规则跳动情况下的危险。”于波教授解释说,“房颤的症状是隐匿的,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大多数患者无法及时捕捉到发病的时机,一闪而过的心脏不适感很快就会有所缓解,这致使很多房颤的患者不能足够重视疾病。遗憾的是,临床数据显示,只有3%的房颤患者接受过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人是等到心脏疾病诱发了身体各部位的栓塞,才得知疾病的根源。”
于波主任介绍,房颤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脑卒中和诱发心力衰竭,前者的危害更大。研究显示房颤患者中风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5至7倍,房颤患者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达30%,5年内复发比例高达1/3。临床大约20%以上的中风事件都与房颤有关,35%的房颤患者一生会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血栓栓塞事故,致残率达25%。一旦发生脑卒中,轻则致残,重则致死。
然而,目前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极大多数的房颤患者甚至很多医生对房颤的危害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于波教授补充说,“如果把房颤和其他栓塞疾病的关系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房颤相当于一条河流的源头,房颤所引发的的脑栓塞、肺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肾栓塞、肢体血管栓塞等,就是河流下游的各个细小支流。很多人都是等到发生血栓后忙于疏通下游的支流,而不是追根溯源找到病根,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心房频颤动——20岁女幼师脑梗致偏瘫
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被很多心内科医生引用,戏称为典型的房颤症状和后果。莎士比亚曾写过,“我的身体在颤抖,我的心在疯狂地舞动,但这并没有让我快乐”。 医生推断莎士比亚47岁时死于房颤引起的突发脑栓塞。虽然并无确切证据,但这形象的描述基本符合房颤的症状和疾病引发的严重后果。随着当今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有房颤,也饱受着房颤并发症所带来的病痛。据心内科专家介绍,现在的房颤疾病发病年龄,初步显现“两极化”的趋势,即老龄化和年轻化,同时也意味着发病的人群在逐步扩大。
今年年仅20岁的女孩丽丽是哈市某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刚刚毕业就顺利参加了工作,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预测的美好未来。但是,一个多月前,丽丽突然无征兆地半身麻木瘫痪,口齿不清,嘴角歪斜,身边的同事都以为丽丽可能是患有癫痫类的疾病,虽然症状类似中风,但二十岁的年轻人是不可能得上这样的病的。到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丽丽被确诊为脑栓塞,大面积血栓影响了她的肢体功能部分,语言的功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哈医大二院神经内科的医生经过详细的查体和了解病史,确定其并无遗传因素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影响,年仅20周岁的青年突发脑栓塞在临床上是相当罕见的。为了一探究竟,医生们为患者做了全身的检查,最终得知,患者的栓塞源于心脏,严重的房颤导致了心脏的栓子脱落,堵住了脑部血管。经过科学、严格的抗凝药物综合治疗,目前患者已经在逐步康复,恢复了部分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
于波教授介绍,房颤的年轻患者在近几年也并不十分罕见,很多人患有无明确诱因的特发性房颤,就会几乎没有征兆地诱发一些疾病。甚至有一些人栓子堵在了下肢,就要面临着截肢的风险,如果在肾脏、肺上,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加之现在年轻人存在的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肥胖、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过度精神压力、吸烟饮酒等,都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于波教授指出,对于那些高危的房颤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我国超过95%的房颤患者未能得到抗凝治疗。左心耳封堵手术后,可以减少90%以上的血栓发生。并不是所有的房颤病人都必须做手术,专家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房颤类型,进行科学的评估,来考虑具体需要哪种类型的治疗方法。
“心耳”有栓塞——30岁“文青男”多脏器早衰竭
来自哈市的小李是一个典型的自由职业者,文艺男青年,留着长发,蓄着胡须,抱着吉他,玩音乐做乐队,自家经营着小生意,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他年纪轻轻就发福了。只有三十岁,大学毕业没几年,就从120斤涨到了将近180斤。因为无拘无束,所有的不良生活习惯他几乎都沾上了,熬夜、酗酒、吸烟,导致了他经常黑白颠倒,酒气熏天,还称自己的“过劳肥”都是昼伏夜出的习惯造成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种下的种子竟然在而立之年就有了恶果。最近,他身体极度不适,多次出现了短暂性发作性肢体活动不良的情况。手里拿着酒杯,突然就毫无力气,酒杯就掉在了地上;或者用筷子夹菜的时候突然手臂“失灵”。也许几分钟之后稍有缓解,但还是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来到哈医大二院就诊后,医生为他确诊为发作性肢体活动不良,是血栓的先兆。经过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患者的多处毛细血管被微小的血栓堵塞。心内科专家会诊后发现,患者的心脏左心耳异于常人,心脏房颤导致了多处血栓。
心内科于波教授解释, 之所以房颤会引发栓塞,还要从心脏里一个叫左心耳的结构说起。正常人的心脏一张一弛,很有节律,而房颤病人这种正常的节律被打乱,容易在左心耳形成血栓。心耳是人体心脏内一个血液流动的支流,这个支流是一个“死胡同”,当心脏正常规律跳动的时候,血液回流,而当心脏出现不规则颤动的时候,心耳的血液就无法正常回流,一直存留在心耳内。长期滞留在心耳的血液容易凝结成血块,这些血块会随着血液流动,滑入人体别的部位,最危险的地方就是脑部,进入脑血管,就会形成脑中风。
据研究调查可知,左心耳的形状并非绝对一致,有的左心耳像鸡翅形状,有的是仙人掌形状,有些是小旗似的风向标形状,而有一些则是类似于菜花状。临床研究显示,菜花形的左心耳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这个小李患者,恰好是属于菜花状的左心耳,是极易诱发中风的房颤患者类型。
于波教授介绍,找到了房颤发生的“根据地”——左心耳,就可以针对这个病源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开展了最新的“左心耳封堵术”,就是通过微创方法闭合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的根源部位,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降低患者中风风险。左心耳封堵术,是把带有倒钩装置的自膨胀的镍钛合金“小伞”,从患者的股动脉处一直送达心脏部位,从右心房,穿过房间隔进入左心房,固定于左心耳入口处,从而将左心耳心腔与左心房隔绝,这个“降落伞”的材料和人体组织有高度相融性,就似在左心耳上筑一个‘堤坝’,以减少血栓形成,预防中风。
心脏有个洞——女子莫名患十余年偏头痛
36岁的赵女士从上大学开始就有偏头痛,压力过大或者是备考阶段,更是头痛欲裂。自己吃过很多止痛药,但都没能根治这个顽疾。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的专家为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后发现,患者的心脏上有个“小洞”,叫做卵圆孔。其实每个人都有卵圆孔,它是人在胎儿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生理通道,可维持胎儿正常的血液循环。一般来说,会在1岁以内开始闭合,3岁后仍不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
据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李述峰教授介绍,成年人中约有20%-25%的人卵圆孔不完全闭合,心脏留下一个小“洞”,这个小“洞”没有影响心脏正常运行的,可不干预,若可通过血流,则需及时治疗。卵圆孔未闭有可能引起不明原因的脑缺血或偏头痛。40%不明原因的年轻脑梗患者中,约有30%是由于卵圆孔未闭引起。偏头痛、脑栓塞、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与卵圆孔未闭有着密切关系。对不明原因青年脑卒中患者或有先兆性偏头痛患者,需注意卵圆孔未闭的检查,以使治疗更有针对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成人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偏头痛和头晕目眩时,应做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这种莫名的疼痛来源与心脏。
追根溯源找“病根” 让心脏停止“疯狂舞动”
37岁的盖先生是哈市某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一年前明确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可是繁忙的工作、劳累紧凑的生活节奏让他没办法接受系统的治疗。一年下来,每当工作劳累、应酬饮酒、熬夜工作等情况出现,他都会发作房颤,严重的心悸、头晕、气短,有时候出现在手术的过程中,几乎吓到了身边的医护人员。因为他特殊的学医经历,他深知房颤的危害,也知道自己这个年龄的房颤是可以通过手术方法得以根治的。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工作节奏,他决定完成这个房颤的手术。哈医大二院心内科李述峰教授为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无创手术轻松解决了他内心深处的巨大隐患和症结。目前他恢复良好,手术三天后就再次回到了医疗工作中为患者服务了。
李述峰教授介绍,房颤由于起病的隐匿性,许多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导致了就诊率较低。部分患者对抗凝药物存在不耐受、有出血事件、依从性和禁忌症的问题,从而无法坚持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房颤的症状不易察觉,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比如胸闷气短是心脏房颤的主要症状之一,此外患者还有心慌、疲乏,尤其是上楼等活动时明显,还有少数人有一过性眼前发黑。如果有这些症状,就要排除是不是发生房颤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症状,比如房颤出现前,患者胸口有怦怦跳的现象,发作时自己感觉脉搏跳动不规律,用力时出现气短的感觉,在发病前容易出现疲劳感,还伴随有头晕的症状。只有极少数房颤患者可以无任何不适,仅在体格检查和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于波教授提醒:在生活中,房颤患者一定要戒烟、限制饮酒、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饮食及药物(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的发生,服用前应当询问医生或阅读说明书,看是否适合自己。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一般人尤其是中青年人,要想预防房颤的话,特别注意的是不要酗酒。血糖、血压也是房颤的高危因素,控制血糖、血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提高房颤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减轻房颤引发卒中的危害,从而减轻社会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