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介入治疗”让肝癌患者有质量的生活

时间:2014-03-05 11:22:004  作者:徐征  点击:

在医界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没有切不下来的肝癌!的确,外科手术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否所有的肝癌都应“一刀切”呢?结合多年来的治疗病例,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刘瑞宝主任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不适宜手术切除的肝癌病例以及介入法治疗肝癌的特点和必要性。

多发病灶手术无法完全切除

正如刘瑞宝主任所言,在对患者的治疗中切除肿瘤不是目的,作为医者,治疗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延长病人的生命,并保证病人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中常常有肿瘤切除很干净,但没过多久却又复发的病例。这是因为肝癌具有多中心发病的特点,手术切除时肝内可能已经存在许多影像无法发现的病灶,大的肿瘤被切除后,这些小的病灶迅速生长,在短期内复发并导致病人死亡。并且肝癌发病隐匿,发现时多数患者已经属于中晚期,再加上肝癌病人多数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患者,病人肝功能差,发现时仅有不足20%的患者适合手术切除。

47岁的吴先生是密山县一位客车司机,今年春节后他经常感到胃胀不适,并且低烧。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肝右叶有8cm大的肿瘤,被医生诊断为肝癌。经多方咨询最终来到哈医大肿瘤医院找到刘瑞宝主任。检查后刘主任发现他除了肝右叶的肿瘤外,左叶也有多个病灶,这种情况手术已无法完全切除。3月5日,于是刘瑞宝主任为其进行了介入治疗——经过动脉导管将化疗药物与碘化油制成的乳剂注入到肿瘤内,药物沉积到肿瘤内,既切断了肿瘤的供血途径,又能长时间与肿瘤接触,在肿瘤内缓慢释放,持续性地杀伤肿瘤,可以对肝内多个病灶同时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仅在吴先生大腿根部留下一个3毫米的手术切口,看上去就像一个针眼大小。介入治疗后第四天吴先生康复出院。回家后吴先生恢复良好,体重也增加了10多斤。后经复查,CT影像显示刘先生肝部原病灶缩小,病灶内介入治疗注入的药物分布均匀彻底,增强CT未发现残留病灶。听到刘主任说无需治疗,只要继续观察,吴先生夫妇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肿瘤侵犯重要脏器不宜手术切除

刘主任治疗过的病人中,很多在康复后仍和他保持着联系。大庆市的王先生,当年才50出头,被诊断患上肝右叶原发肝癌,病变较大并且侵犯胆囊,手术切除风险非常大。抱着一线希望,他找到刘瑞宝教授进行介入治疗,从1997年3月到次年10月,刘教授先后为他做了5次介入治疗,成功治愈。如今王先生身体状况良好,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15年来,王先生家里有什么大事,他都要告诉刘主任,老王感激地说:“要不是刘主任妙手回春,我哪能有今天啊,如今我不仅看着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我还要看着孙子上大学呢!”

介入栓塞+靶向治疗创造生命奇迹

事业有成的姜先生得了肝癌,顷刻间巨大的阴霾笼罩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患上癌症是不幸的,但是遇到良医却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刘主任先后3次为他了做介入治疗,其中第2次将他的肝动脉完全闭死,并配合靶向药物治疗。第一次复查,患者病灶中心区已经液化坏死,两个月后复查,坏死腔逐渐缩小;再过两个月,让姜先生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10cm的病灶竟然完全消失了!不久前,刘瑞宝教授赴西班牙交流学习的时候,和世界最权威肝癌治疗专家一起研究了姜先生的病例,专家们也一致为如此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感叹。

采访中,刘主任拿出了一叠和姜先生类似的病例,这些患者都是采用介入栓塞+靶向治疗的方式,目前效果都很理想。刘主任介绍说,因为栓塞后肿瘤组织有可能缺血乏氧,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增高,容易导致肿瘤新生血管形成,造成复发;而靶向药物专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两者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控制肿瘤复发,这种多途径治疗方式,已经成为肝癌治疗的发展新模式。

据刘主任介绍,肝癌(包括原发肝癌与转移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140万/年, 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 死亡超过10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我国是原发肝癌第一高发区,据2005年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约62.6万,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在城市仅次于肺癌、在农村仅次于胃癌,位居第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在我国的许多医疗中心,肝癌术后长期生存率,无瘤生存期,总体生活质量等各项指标居于世界前列。但肝癌病人手术率及术后生存率提高缓慢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医学界。介入治疗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将大幅提高肝癌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于中国肝癌治疗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临床价值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