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从武汉到吉林 有你有我 青春壮丽 生命重托

时间:2022-04-06 16:24:334  作者:田为 曹玥  点击:

从两年前千里驰援武汉到此次支援兄弟省份、同饮松江水的吉林,虽然支援的地点变了,但身上的责任与使命从未改变——竭尽全力,守护生命,战胜疫情!

3月14日哈医大二院派出20人医疗队支援吉林。抵达吉林时,漫天飞雪,好像在告诉大家这次任务会很艰巨。当天下午到达驻地后,经院党委批准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医疗队队长、重症医学科刘文华主任医师担任支援吉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刘文华表示,有了党支部作为坚强后盾,队伍顿时就有了凝聚力,大家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经过紧张的筹备协调工作,3月15日晚上8点,队员们开始进舱接收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截至4月5日,医疗队全体队员已经在前线连续“战斗”23天。

哈医大二院医疗队承担着救治重症患者的重任,在这23天夜以继日的奋战中,20名队员不畏艰险、默契配合、竭尽所能救治每一位患者。在医疗队中有4名队员曾参加过黑龙江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是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是感控监控迟迺洵、重症医学科护士徐良和裴建强、感染科护士申傲。

210名队员的生命安全

有一个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救治患者,却担负着黑龙江省支援吉林医疗队全体210名队员的健康安全重任,慎终如始、奔波不止,他就是黑龙江省支援吉林医疗队感控组组长迟迺洵。

“想要救治更多人,就要先保护好自己。你们救治患者,我来守护你们安全。”这是迟迺洵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时间紧、任务重,在进舱工作前,要保证每位队员都必须熟练掌握穿脱防护服和感染监控相关知识,到达驻地后医疗队就立即展开感控培训。迟迺洵第一时间制定驻地酒店的感控制度,并赶赴支援医院亲自走遍医疗队即将要接管的病区,对每个环节和流程的细节熟记于心,丝毫不差地传达给每一个队员。到达驻地的第二天,他便和第一批进舱队员从晚上八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

随着队员们陆续进舱工作,前期感控培训任务告一段落,但更严峻的挑战在后面。“在支援武汉的时候我是一名感控新兵,按照上级的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就可以。但此次支援吉林,临危受命,我要带领5名感控专职人员总体负责黑龙江省210名队员的感控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感控工作只有100分和0分,因为只要有一个疏忽就满盘皆输,所以每天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迟迺洵说。

晚上凌晨两点睡、早上五点起,是他这23天里的“正常”作息。每天早上8点到16点他要在定点医院督导进舱、出舱队员穿脱防护用品,对穿脱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及时纠正,一丝不苟、严苛要求;同时每天他还要对清洁区、二脱间进行核酸物表采样,以及落实感控护士职责和工作范围,并进舱巡视排查当日风险点。下午17点返回驻地后也丝毫没有时间休息,要监督队员在驻地是否严格按照感控要求执行,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

23天里周而复始,作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幕后英雄”,虽然迟迺洵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他事无巨细,以高质量、零差错完成各项感控工作,守护着黑龙江省支援吉林医疗队的210名队员。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哈医大二院此次派出的20人医疗队中有13名队员来自重症医学科,他们勇挑重担,啃下抗疫前线的“硬骨头”——救治重症患者。

“我是重症医学科护士,也是一名党员,再加上有过支援武汉的经历,救治新冠患者经验比较丰富,我时刻准备着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徐良结束夜班工作后直接从科室赶到集合地点,家里人为他送来出征的行囊。虽然上了一天夜班,但在徐良的眼眸中看不到一丝疲惫,与家人同事告别后,便跟随医疗队踏上了支援吉林的征途。

徐良在支援武汉期间同样是负责护理重症患者,他深知俯卧位通气对患者治疗十分有益。为重症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最难的是要在翻身的同时保持治疗连续性、防止脱管,保护皮肤完整性,防止误吸。

“每一次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都需要四五名队员相互配合,作为护理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男队员,自然成为了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主力军’。”徐良说道。因为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和手套,所以很多简单的护理动作都变得十分笨拙,每为一位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汗水都会瞬间浸湿防护服里的衣服。最多一次是在4个小时里,为4位重症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下班后精疲力尽,感觉胳膊和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患者病情一天天有所好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精心护理传播希望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当确诊患者被收治到定点医院后,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身上的病痛,让很多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抵触情绪,此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成为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因为有支援武汉的经验,所以更坦然、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队伍中年龄最小的90后队员裴建强表示。

由于医疗队接收的患者年龄都很大,被病痛折磨导致他们生活无法自理,很多老人都出现了焦虑、恐慌的情况。裴建强在完成常规的护理工作后,会主动走到病床前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患者唠唠家常、鼓鼓劲。听到熟悉亲切的东北口音,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他们紧张的情绪会有所缓解,对病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作为有过武汉支援经历的裴建强,在休息之余会给队员们进行护理经验分享。他表示,将在武汉的工作经验、注意事项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大家,希望队员们在救治护理患者过程中能事半功倍,给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

同样是90后的申傲,奔赴抗疫一线,与患者并肩作战,用生命守护生命,在战疫最前线让青春之花绽放绚丽。

申傲2)

申傲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记录了这样一个温暖瞬间。在她接管的第一批患者中有一对60来岁的老夫妻,阿姨病情较为严重,情绪非常消沉,病情较轻的叔叔一直陪着她,但眼神中也流露出迷茫和绝望,沉默寡言。在一次点滴的时候,叔叔突然小声试探地问道:“护士,这个病毒能治好吧,我们不会死吧?”她愣了一下,非常肯定地答道:“叔,只要咱们好好配合治疗,保持好的心情,一定会好起来的。”阿姨听到这样的回答一下子有了精神,问道:“护士,你是哪儿的?”“我是哈尔滨的,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叔叔阿姨,你们不用担心,当年我去支援武汉,经过大家努力也都好起来了,放心吧!”听到她的回答叔叔露出怀疑的神情。申傲补充道,“这次我们医院来吉林支援的很多都是抗疫老兵,经验非常丰富。只要好好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出院的。”阿姨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申傲一把握住阿姨的手,提高了嗓音,坚定地说:“我们就是来支援你们的,你们什么时候好起来,我们什么时候走。咱们一起努力,早日战胜疫情!”话音刚落,阿姨紧紧攥住申傲的手,眼角泛着泪光,“谢谢你们,我们一定配合治疗,快点好起来。”此时叔叔眼神中充满希望的向她点了点头。

在日记的结尾,申傲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都将为患者在极度陌生恐惧的环境中带来一丝慰藉和能量。对我而言,除了要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以外,更重要的使命便是传播希望。

现在这对夫妻已经全部转入轻症病房。

逆行出征、全力以赴、共克时艰,脸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红印、布满雾气的防护镜、湿透了的衣衫、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都是他们守卫生命的痕迹。

3月29日,哈医大二院再次派出重症医学科2名护士和心脏重症监护病房1名护士奔赴吉林与医疗队汇合。“白山黑水,我们共同的名字叫东北。”哈医大二院支援吉林医疗队队员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出征时的誓言。经过三月寒,必将迎来四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