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克服高原反应 哈医大一院援藏医生在海拔4300米雪域高原为患者做手术

时间:2020-08-07 20:26:254  作者:徐旭  点击:

提及西藏,多数人脑海中呈现的是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湛蓝的天空……然而对于援藏医生来说,高寒缺氧加上艰苦的医疗条件,他们的日常工作需要克服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才能开展。6月5日,哈医大一院第六批援藏专家麻醉科王华民、普外科吴舰宇、口腔外科尹晓东、心内科于阳、超声科陈闯五名专家,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海拔4300米的西藏康马县,进行为期6个月的援藏工作。如今,五名专家在康马县工作已经一个多月了,积极协助当地医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已成功完成了四例阑尾炎手术。

“第一天到达拉萨,刚下飞机的那一刻,高原反应就出现了,喘气费劲,稍微走得快一点就感到呼吸困难。”吴舰宇说,虽然来之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高原反应着实让大家猝不及防。“当时受援医院的院长亲自来接我们时,反复叮嘱我们不能快走,一周之内也不能洗澡,千万不能感冒。”对于在平原生活习惯了的人来说,在高原地区一个小感冒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险,因此,援藏医生只有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藏民服务。

康马县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二级乙等医院,全院员工包括保洁人员加在一起也不到50人,医院没有血库,也没有病理科,甚至连做手术的麻醉药品也十分缺乏。当援藏专家一行人辗转抵达康马县人民医院后,这里医疗条件的艰苦和困难,藏民们迫切无助的眼神,让专家们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沉了几分。吴舰宇说:“到达住处后,我们短暂休整后就立马投入了工作,时间很宝贵,藏民非常需要我们。”

在海拔4300米雪域高原做阑尾炎手术

6月16日,五位援藏医生团队克服旅途疲惫,来到医院门诊和住院处熟悉环境并和工作人员对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第二天上午,吴舰宇就遇到了一位12岁右腹部疼痛的藏族小学生。这个孩子之前就患有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不想再让孩子忍受病痛的折磨,孩子的妈妈强烈希望援藏专家能给孩子做手术。

于阳由于是第二次援藏,比较有经验,因此在于阳协助沟通下,陈闯细致地为男孩做了腹部超声,吴舰宇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判读,诊断该患儿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建议住院手术治疗。

还没有适应高原反应的哈医大一院援藏团队迅速集结,王华民立即到手术室进行麻醉前准备,发现医院目前没有全麻药,局麻药也只有利多卡因一种,最后只能实施硬膜外麻醉,王华民对藏族麻醉医生德吉曲宗详细讲解操作规程,顺利完成了麻醉。尹晓东主动担负起巡回任务。

在海拔4300米的雪域高原,给患者做手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平原,一台普通的阑尾炎手术最多只需半个小时,但是在高原条件下,同样的时间,援藏医生们则要付出更多的体力。手术过程中,不但要全神贯注,同时还要努力克服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吴舰宇从手术体位、术前消毒、切口选择、寻找阑尾、阑尾包埋、系膜确切结扎、分层缝合几方面指导当地医生,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第一天患儿已下地行走并排气进食,术后第二天患儿自由行走,手术切口也愈合得很好。

在成功为小男孩实施阑尾炎手术后不久,援藏专家们又接诊了一例阑尾炎穿孔患者,由于患者病情严重,这台手术做了两个多小时才结束。虽然康马县白天的最高温度仅有15度左右,但下台后专家们的手术衣全都湿透了,必须立刻吸氧才得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医院的电梯因为出现故障停用了很长时间,手术结束后,医生们还要亲自把患者从三楼的手术室抬回二楼的病房,对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术后将患者抬回病房

“我们五个人平均年龄是48.8岁,可以说是这几批援藏队伍中平均年纪最大的一支队伍。每天在医院忙完回到公寓,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氧。我们很团结,对这次援藏也很有信心,能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看到他们脸上淳朴的笑容,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吴舰宇说,目前他们除了积极协助当地医生开展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还准备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相应手术器械,争取早日开展,到时候康马县患有胆囊疾病的藏民们就不用舟车劳顿,在家门口就能手术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