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我省首例无导线起搏器在哈医大一院成功植入

时间:2020-07-29 17:22:194  作者:徐旭 谢荣盛  点击:

7月26日,哈医大一院梁兆光教授团队成功完成黑龙江省首例无导线起搏器---Micra的植入,这使一院成为国内首批开展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单位之一,标志着一院心内科心律失常诊治水平迈入国际领先水平。

66岁的于某,因“阵发性心悸、胸闷三年余,加重一周”入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示R-R长间歇(最长5.6s),符合起搏器植入Ⅰ类适应证。但“患者和家属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传统起搏器可能存在囊袋感染、电极脱位等风险,比较担心”,一直犹豫是否接受起搏器治疗。

中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右二 哈医大一院心内科主任田野教授,左二心内七主任梁兆光教授,右一心内七副主任谢荣盛副教授,左一心内七王也医生

患者负责医生吴晓羽教授得知患者的顾虑后,与梁兆光团队经过缜密分析,结合患者适应证,起搏器植入后起搏比例较低等特点,觉得无导线起搏器比较适合患者的需求。同患者和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后,选择了无导线起搏器(Micra)进行植入。该起搏器无需植入心内膜导线,也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放置脉冲发生器(起搏器),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

梁兆光介绍,这款无导线、无切口、无伤疤的“三无”黑科技起搏器的植入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手术时间仅有30分钟,患者术后反应良好,两天后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一线手段,但传统起搏器需要起搏电极导线,起搏器脉冲发生器体积相对大、需要在胸壁切口、制作囊袋等,存在电极导线、囊袋以及切口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梁兆光表示,和传统起搏器不同,Micra创新的无导线、无囊袋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较于传统起搏器,Micra体积减小了93%,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g。Micra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寿命超过12年,同时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扫描的创新功能,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

梁兆光说,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整个手术过程时间短,植入成功率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也相对传统手术方式更加良好。微创手术方式也避免了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植入给患者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以及后期的电极及囊袋并发症问题。对于追求美观的年轻或单身人群、追求生活质量的人群、某些职业活动不能受限制的人群、以及存在原有起搏器囊袋感染、静脉通路问题、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尤为适宜。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整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