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黑龙江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哈医大二院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副院长蒋传路:我们来自冰城,但我们带着温度

时间:2020-02-27 20:14:244  作者:李华虹 杨帆  点击:

2月25日10时,武汉第一医院门前一片欢声笑语,医患双眼含泪,依依惜别,互道珍重。经过11天的奋战,哈医大二院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送走了他们的首批出院患者。“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了,真的,一切都值了。”望着患者们平安远去的背影,队长蒋传路眼角湿润着说到。欢送仪式上,他并没有带上手套,在与痊愈患者握手告别的瞬间,不但送去了祝福,更传递了信心和温度:你们的病好了,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2月14日20时30分,武汉驻地宾馆门前,蒋传路(右一)带领第一批进仓的队员准备出发。

“同志们,勇士们,马上就要落地了。我们从哈尔滨跨越三千公里来到武汉,这注定是一次平凡人的不平凡出征!从今天下午授旗、宣誓开始,我们这个集体就要开始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了。稍后我们建个群,群名就叫:同心同德一家人!”这是11天前,2月13日午夜12时,飞机即将降落武汉前的一次空中讲话。黑龙江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哈医大二院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副院长蒋传路通过机舱内的广播系统,向全体队员发出了激情澎湃的战前动员。转眼间,11个昼夜奋战的日子过去了,他带领医疗队员们通过和病魔的一次次交手,逐字逐句地践行着大家当初的誓言,与死神抢人,与时间争命。

振奋的“双十一”——奋战11天 出院11人

“算是首战告捷吧,但是后面的路还很长。”电话里,蒋传路的声音疲惫中透着兴奋。通过11天的奋战,第一批11名患者痊愈出院,这个“双十一”对医疗团队而言是个巨大的鼓舞。

哈医大二院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首批治愈的11名新冠肺炎患者与医疗队合影

据蒋传路介绍,首批治愈康复出院的11名患者中6男5女,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30岁。11天里,医疗队员们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为他们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24小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心情的变化,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最终经过专家组评估,符合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的出院标准,准予出院。

欢送仪式上,他对患者说到,能够和大家相识在武汉是一种特殊的缘分,“缘是天意,分在人为。”院内治疗结束了,但大家情谊不会随着出院而结束,所有患者都得到了一个二维码,回家后有任何方面的健康问题,可以联系到医疗队员给予解答。另外,将会有专人对其进行随访,关注2周内的情况变化。“我相信,我们不只是一支医疗队,更是宣传队和播种机,要把哈医大二院和龙江人民的精神与温度传递出去。”

医疗队为每位出院患者送上了恢复期指导说明,并留下用于联系的微信二维码。

2月14日,第二批医疗队160名医护队员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第16层两个重症病区,共计70个重症床位。“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重症患者的救治理念是集中患者、集中空间、集中专家、集中设备。”蒋传路介绍,“整建制接管就是指援助医院派出学科综合团队、护理团队,打包接管医院或者病区。一方面有利于多学科综合治疗,为重症、复杂疾病患者提供多学科整体化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团队彼此熟悉,减少了磨合时间,治疗理念相近、配合更加默契。”

抵达武汉不到20小时,医护人员就进入隔离病区,随即收入50余名重症肺炎患者,展开紧张的救援。直到15日凌晨4时,蒋传路才与第一批队员返回驻地,此时他已经连续20小时没有吃东西了。“刚刚接手病房,那是最累的一天,也是最甜的一天。”蒋传路回忆到,正是因为打下了艰苦的第一战,我们才能迎来今天的阶段性胜利,这支队伍都是好样的!接下来,他们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更加完善的措施,不断分析研判疾病发展形势,做好患者救治工作,巩固成果,扩大战果。

面对大考 如何答好“新冠”这张试卷

蒋传路是个思维清晰,言简意赅的人。面对严峻的疫情,关于开展工作的总体思路,他只说了三句话。

我们的战略:听党指挥,坚定信心,科学防控,必然胜利。

我们的战术:整建制接管,6版《治疗指南》,多学科配合。

我们的目的: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哈医大二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哈医大二院院长焦军东(左一)与蒋传路(左二)共同部署救治工作

他谈到,每逢大战有静气。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既然是病毒,那我们就用对付病毒方法来解决它;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因为它是无孔不入的,极度危险的。务必高度重视防护,要救援,不要减员。

“危重—重—普通—轻—出院”这是蒋传路为记者描绘的一条他心中最美的的直线。“当然,这也可能是一条曲线,治疗会有反复,不会如此简单。”但是医护团队会尽一切努力让患者的病情按线路向右走下去,防止出现反向情况。每日19时,蒋传路都会召集医护人员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目前,医疗队确定了将患者细分为流感、疑似和“新冠”三种类别的治疗体系,既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又能针对不同类别精准施治。

蒋传路(左)和医疗队员共同查房,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由于蒋传路是神经外科医生,他时常会用本专业的知识举例子。神经外科患者往往病情危重,全身症状复杂多变。治疗过程中医生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保护和恢复脑功能是治疗的关键。相同的道理,维护好患者肺功能是当前治疗的核心,切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此基础上,医务人员还意识到,基础疾病是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在抗病毒的基础上,同时要结合基础疾病的治疗,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关注患者原发疾病和呼吸衰竭诱发的并发症是治疗,实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医务人员,医疗队高度重视感染监控相关工作。图为蒋传路(左三)与哈医大二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祁勇(左二)共同布置感控工作。

治肺炎还要解心结 让科学带有温度

“5床的小伙子饭量好,记得多给他拿一份盒饭;9床的大爷没有牙,得通知食堂煮点粥;15床的大妈今天心情怎么样?我再和她聊聊......”每次进仓查房,蒋传路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更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格外关注。他强调,患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医务人员眼中不能只看到病,还要看到人。75度的酒精能够灭杀病毒,如果医护人文关怀的温度上升了,能够让患者身心愉悦,免疫力也会随之加强。解决了心理问题,患者的精气神是不一样的。

奋战在隔离病房的哈医大二院医护团队

病房内有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入院之初非常绝望,经常会说自己快不行了,谁比谁先走之类的话。年轻的医务人员对老两口给予了特别的关爱,时常以儿女的身份与老人们聊天,进行心理疏导,还将哈尔滨的红肠和月饼送给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们的病情和心情都有了很大好转。

护理团队为每位患者送上自制的彩色鼓励祝福卡

哈医大二院综合楼外科总护士长马翀奕是首批进入重症病区的护士长,她带领护理团队自购了彩色打印纸,每天为患者的床头贴上一句话,“新冠必败,您必胜。”“我们和您在一起”“期待彼此的拥抱”据她介绍,有些患者由于长期隔离和疾病的折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烦躁,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必须要辅助以心理疏导。一抹色彩,一缕温情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给予他们安全感,激发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现在很信任我们,他们不仅是我们的患者,更是我们的朋友和亲人。”马翀奕自豪地讲。

将所有战斗力凝聚在党旗之下

蒋传路平时血压就很高,来到武汉后,高压一度更是在160上下。当有队员提醒他保重身体,注意睡眠的时候,他总是开玩笑地说“没事,老年人觉少。”但是,对于医疗队员们的健康,他倒是半点不敢马虎。任何人出现了身体不适,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队员牟丹丹出现了失眠和心慌气短的症状,蒋传路得知后,详细地了解了她的病情,为她调换了房间,并安慰她说:没问题,不要怕,我们还有大后方,随即联系了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和神内科专家,一对一对其进行调解睡眠和用药指导。

蒋传路多次强调,所有的队员是一家人,男队员要有担当,要像爱护妻子和女儿一样爱护女队员。护士长候冬玉告诉记者,平日在院里总觉得他是个挺冷的人,没想到这次见到了他温暖和柔情的一面,现在很多队员都成了“蒋粉儿”。

临时党支部会议现场

“面对疫情,思想先行。”蒋传路认为,任务越艰难,越考验战斗意志,越要首先解决思想的问题,只有凝心,才能聚力。作为哈医大二院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他组织四个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党群手牵手心连心”活动,以“老党员一对二、青年党员一对一”的形式,老党员帮扶新党员,一名新党员帮扶一名群众,一名老党员帮扶两名群众。协调处理年轻人在医疗、生活、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积极听取大家心声,及时传递党组织的温暖,充分发挥出教育、管理、宣传、监督党员、组织和凝聚群众的重要作用,为抗疫前线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现在全国一盘棋,我们是来为武汉人们解决难题的,身上肩负着艰难的任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非常时期,我们更要提高政治觉悟,攻克艰难。”面对肆虐的疫情和艰巨的任务,老党员们的镇定与经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年轻的队员们,让他们坚定了对党的热爱和要成为一名党员的决心。目前,医疗队已有6名预备党员,其余队员全部在火线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战地生日,蛋糕虽小,但足够特别。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经历过许多苦难,但是我们的人民不断从痛苦中学会强大。学贯中西的清末著名学者辜鸿铭在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中曾说:“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内在品质,而且富有同情心。”有了这份同情心,才有了那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向前看,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加油白衣战士,加油武汉,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