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腔内影像学技术,能够直接进入冠状动脉的血管腔内成像,被称为冠心病诊断新的“金标准”。
为促进国内腔镜影像学的发展,10月22日,由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牵头举办的“中国OCT卓越培训中心复杂病变进阶培训班”在哈医大二院召开,欧洲腔内影像学(OCT)共识主席意大利Giulio Guagliumi教授及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共同担任课程总监。会上,于波正式宣布,哈医大二院OCT数据库样本数已突破万例,为腔内影像学指导复杂病变、引领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夯实基础,为国内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策略研究提供了高水平平台,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精准介入治疗研究的规范化发展进程;同时黑龙江省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发地区,OCT数据库对其发病特点、人群分布和治疗策略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调查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位居全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首位,发病年龄已经前移至30岁~40岁,男性患者居多,且大多数患者具有吸烟饮酒史、饮食高盐高脂、脾气大爱生气等特点。
据了解,哈医大二院于2005年率先于国内引进了OCT技术,经过14年的发展,是世界上拥有OCT数据最多的机构,同时是中国唯一一家参与欧洲腔内影像专家共识编写的单位,由于波牵头编写的首部中国OCT专家共识于2017年正式发布。近年来,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在心血管领域世界级三大权威杂志《循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和《欧洲心脏杂志》发表关于OCT的标志性原创研究成果共10篇,开展前瞻性研究25项(前瞻性注册研究2项),包括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策略的Erosion研究等,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腔内影像学研究世界领先,首先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斑块侵蚀“多取出、少植入”治疗新理念,受到了全世界心血管病学领域的高度关注。获得国家级奖励一项,省部级奖励八项。
于波教授介绍,冠脉造影技术对百姓来说并不陌生,但它只是一个二维平面图像,无法了解血管内部情况,存在一定局限性。而OCT就像直接把显微镜放进血管里看一样,可以在介入手术术前对管腔尺寸和病变特点进行精准评估,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支架型号和指导支架植入策略;同时,术中为支架手术保驾,观察支架贴壁效果和扩张情况,从而达到理想的支架效果;术后的腔内影像使术者能够在支架水平评估支架植入效果,指导实施优化措施,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和长期的临床安全。为临床中优化支架植入和减少支架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是冠心病诊断新的“金标准”。

Giulio Guagliumi教授(中)和侯静波教授(右)进行手术演示
在OCT研究成果方面,于波教授强调,近些年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团队利用OCT数据库,一直在致力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的研究,最终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部分斑块侵蚀患者可通过抗栓治疗而避免支架植入,开创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按病因分类精准治疗新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当前国际上 “一刀切”的介入治疗策略,避免支架植入后带来的近、远期并发症。研究结果在2016年ESC(全球最大的心血管年会)作为最新临床热点研究公布,并进一步进入国际专家共识。目前,哈医大二院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在先进的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下,有近40%的急诊患者可以避免急诊支架植入,通过抗凝抗栓治疗效果同样显著,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优质的个体化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