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为纪念哈医大二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共庆我国心脏外科取得的这项突破性成就,纪念黑龙江医学者为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进步做出的杰出贡献,庆祝哈医大二院“换心人”于文峰健康生活25年,继续领跑我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记录, 一年一度的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大型义诊活动如期在门诊大厅举办。“4.26爱心日”已经陪伴龙江市民走过了十五个春天,早已成为龙江人民心中一个关爱心脏健康的固定节日品牌。在“4.26爱心日”前夕,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团队又完成了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六小时患者脱离呼吸机,目前已经转回普通病房。在这个关爱心脏的日子里,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向全社会提倡关爱心脏健康一直在路上,早发现早治疗,心内“重器”将守护住心脏的最后防线,改善心脏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26日一大早,哈医大二院门诊大厅就已经人头攒动,市民们带着各项检查报告在义诊桌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其中不乏人们熟知的“换心人”的身影,中国大陆地区心脏移植存活纪录保持者于文峰术后第25年、赵传军术后第24年、杨孟勇术后第19年和孙立滨术后第12年,以及去年才加入“换心”大家庭的我省第一例女性心脏移植患者金兆颖都来到了义诊现场,一起来庆祝这个属于“爱心”人士的节日。九时整,由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等10位专家组成的义诊团队,准时出现在了义诊现场,一上午的时间里他们为700余位患者进行了免费的诊疗和咨询。同时,在心内科专家的指导下,四位“换心人”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为他们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义诊结束后,哈医大二院党委书记王永晨、党委副书记王培军与医护人员和四位“换心人”,一起看望了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夏求明教授。夏求明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了,看到“换心人”们和院领导的到来,夏求明十分激动,与大家握手长谈。
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在夏求明的带领下在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振奋医学界的心脏移植手术,为我国脏器移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哈医大二院再次取得突破,去年完成了三次开胸术后的心脏移植手术。目前哈医大二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具有心脏移植准入资质的医院,从国家器官捐献工作开展以来,哈医大二院相继开展DCD(心脏死亡人体器官捐献)、DBD(脑死亡人体器官捐献)和DCD+DBD器官移植手术,其中,哈医大二院心外科通过脑死亡患者的器官捐献所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极高,目前无一例死亡病例,患者生存质量良好。
心脏移植在这里成了常规手术
对于保持着大陆地区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存活时间的最长纪录、拥有近30年的心脏移植研究经验的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团队来说,心脏移植手术已经成为了不常规中的常规手术了。
“不紧张的,从一年前在中国器官移植平台进行了登记开始,我就每天期盼着今天的到来,我非常相信医生的技术,我就当做是做了一场梦。”躺在手术床上准备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李先生面色从容地对麻醉医生说。4月19日,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四病房主任谢宝栋教授团队顺利为今年55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李先生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移植手术历时5个小时顺利结束,术后6小时患者恢复意识,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第6天,也就是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的前一天,李先生从ICUB区转回了普通病房,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四病房为庆祝李先生重获“心生”送上了精美的蛋糕。
“心大”也是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由于患者心脏扩大导致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扩张性心肌病5年来死亡率高达35%,是除高血压、冠心病以外我国心衰患者中排名第三位的病因。目前临床上服用药物可以延缓病情进程,但想要彻底治愈,心脏移植是唯一的方法。
两年前,家住哈市53岁的李先生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在一年前的4月11日,胸闷、气短的症状明显加重,睡觉被憋醒,干点家务就会感觉累得不行,活动耐受力明显下降,对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李先生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四病房寻求更好地治疗方式。经过详细地全面检查,谢宝栋表示,目前李先生的心脏已经比正常大出了1.5倍,想要彻底治愈唯一的方法就是心脏移植。如果有意愿接受心脏移植,需要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进行登记备案,由系统统一进行配型分配。
李先生和家人听完医生的介绍后,决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并配合医生完成了器官移植等待者的全部相关信息录入到了器官分配系统。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据了解,2013年,国家卫计委公布《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自9月1日起,全国165家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公立医院,将开展公民自愿的身后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对于获取的每一例捐献器官,医院必须让其进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2018年11月1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在实现肝脏、肾脏的计算机系统分配的基础上,升级完成并投入使用的2.0版本,新增了肺脏、心脏的计算机系统分配。
一年的等待终于迎来“心生”机会 术后6小时脱离呼吸机
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4月18日18时一名患者由于意外在哈医大二院ICU被宣告脑死亡,家属一致决定做公民身后器官移植捐献,在红十字会、哈医大二院医务部和医生的见证帮助下,家属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完成了自愿捐献心、肝、肾的信息填写。系统接收到捐献信息后,仅在几秒内就完成了心脏配型,最终系统显示李先生被选为接受此次心脏移植的第一人选。
得知此消息后,谢宝栋立即联系了在海南休养的李先生。李先生和家人们坐了第二天最早的一班飞机赶回哈尔滨。根据多年的经验,哈医大二院心外科移植团队早已经成为一支来之即战的高素质队伍,在面对突发心脏移植手术时整体流程都已经十分完善成熟。19日15时李先生达到了哈医大二院,仅用2小时心外科医生们就为他完成了全部的术前周密检查。18时供体取心、肝、肾的手术开始,李先生也顺利进入手术室。
谢宝栋和康凯教授顺利取心后,娴熟地对心脏进行了修剪。19时心脏移植手术开始。凭借着多年心脏移植的经验,在体外循环的配合下,谢宝栋有条不紊完整地切除了患者病变的心脏,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五支大血管吻合,心脏恢复供血后顺利复跳,但由于患者凝血功能不是很好,所以创面渗血情况较为严重,止了近两个小时,才将所有出血止住,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此时时针已经指向午夜十二点了,5个小时的心脏移植手术圆满完成。随后,李先生被送入了ICUB区。
生命力的顽强总会让人喜出望外。在手术后6个小时,李先生恢复了意识,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脱离呼吸机,是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手术中脱离呼吸机最早的患者之一。
谢宝栋表示,心脏移植是器官移植领域的“顶峰”,该手术不仅考验主刀医生的技术,同时对麻醉、体外循环、监护、护理甚至医院的后勤保障能力,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他强调,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有着悠久的历史,80年代初,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哈医大二院夏求明教授就开始对心脏移植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先后确定了心脏移植的基本术式,探索出心脏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监测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我国心脏移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4月26日由夏求明主刀为多年扩张性心肌炎患者杨玉民施行了东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正式开启了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的历史篇章。对于哈医大二院这支有着丰富移植经验的心外科团队来说,心脏移植手术已经成为了常规手术。